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博士弟子 - 教育百科
ˊ
ˋ
ˋ
ˇ
  • 漢語拼音 bó shì dì z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ó shì dì zǐ
解釋:
1.漢代太學博士所教的學生。漢武帝設五經博士,置弟子五十人,由各郡國縣道舉送。《文獻通考.卷四○.學校考一.太學》:「武帝始興太學,……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
2.唐時通過科舉考試而入學的生員。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博士弟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博士弟子」是指漢代太學中從博士官受業的弟子;東漢時又稱「太學生」或「諸生」。漢代正式設置博士弟子員額是始於漢武帝元朔五年(西元前124)。在此之前,博士通常也招收學生,多屬於私人性質,而非國家法定的編制。漢武帝時,丞相公孫弘、太常孔臧和博士平等建議設置博士弟子五十人;由太常選擇十八歲以上儀容端正的優秀青年充任。此外,郡國長官也可以選拔地方上學行優良小吏,遣送至太學,比照博士弟子接受教育(此類學生名額似無限制)。博士弟子受教一年,須參加歲考;能通一經以上的,就可以擔任名為文學掌故的官,成績特別優異的可以充任郎官(朝廷侍衛官的通稱),歲考不及格(無法通一經)或在學期間表現不佳者,則須退學。這種教育與選士合一的制度,鼓勵青年學生接受教育,使漢代太學得以蓬勃發展。昭帝時,博士弟子員增額至一百人;宣帝時增為二百人;元帝時千人;成帝時更增為三千人;平帝時達一萬零八百人;至東漢質帝時更一度增至空前的三萬多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博士弟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