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五經博士 - 教育百科
ˇ
ˊ
ˋ
wǔ jīng bó sh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ǔ jīng bó shì
解釋:
教授五經的學官。漢武帝時設置,可自收弟子,講經於太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五經博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五經博士是漢代職掌五經學術和太學教育的官職,是從秦代和漢初的博士官演變而來。博士官初設於秦代,職掌古今各種學術,並擔任政治上的顧問。漢初沿秦制置博士官,其職掌亦不限於五經,而包括詩書百家各種學術;其中也有部分博士是經學家,如文帝時申培公和韓嬰以〔詩經〕學家而擔任博士,景帝時轅固公也以精通〔詩經〕而為博士,另外,胡母生和董仲舒則以〔公羊春秋〕專家的身分擔任博士。到了武帝時,董仲舒建議將博士官中非五經學者一律罷去,使博士專限於〔詩〕、〔書〕、〔易〕、〔禮〕、〔春秋〕等類的經學家。至建武五年(西元前136)正式設置五經博士,從此博士只有五經學者,而無其他學術的專家。
  五經博士的任用方式有由特詔徵召,官員薦舉,及由賢良、文學或明經等諸科賢才出任,或由其他官職遷調,博士弟子升任,課試成績最優者出任等。五經博士職等最初是四百石,宣帝時改為比六百石;在行政體系中屬太常管轄。五經博士的首席最初為僕射,平帝時改稱六經祭酒,後來又改稱博士祭酒。博士的職務除掌理學術外,另一重要工作是執教於太學。武帝元朔五年(西元前124),丞相公孫弘等建議為博士置弟子,從此,教學便成為五經博士的主要職務。此外,五經博士還有一些臨時派遣的任務,如校理經籍、巡視地方、察舉人才和奉使外國等。
  最初五經博士並非一經一博士,有些博士一人兼通數經,也有一經同時立數位博士,所以並無某經博士之專稱,而是統稱五經博士。博士弟子受業,也是求兼通數經,並受各家學說。然而由於經學發展日趨細密複雜,使得兼通數經的理想變得不可能,甚至個別的經籍,其詮釋也逐漸歧異,結果連並納一經之各家說法都有困難,因此宣帝之後,五經博士的職掌開始專門化,不僅分經,而且一經分數家數派。經過一番分化發展和取捨,東漢時確立博士包括十四家:〔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氏易〕、〔京氏易〕、〔歐陽氏尚書〕、〔大夏侯尚書〕、〔小夏侯尚書〕、〔齊詩〕、〔魯詩〕、〔韓詩〕、〔大戴禮〕、〔小戴禮〕、〔嚴氏公羊春秋〕、〔顏氏公羊春秋〕等;而博士教學則為分經授業,以家法教弟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五經博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