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牌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ǔ pái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曲牌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ǔ pái |
解釋:
元明以來南北曲、小曲、時調等各種曲調的名稱。如山坡羊、折桂令等。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曲牌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陳章錫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曲牌又稱牌子,元、明以來南北曲、民間小曲一類,不屬於板腔體結構的曲調,用於戲曲、曲藝的填詞創作,或作器樂曲演奏。人們常根據戲曲每齣組成形式分為兩類:稱由多少不同曲牌連接而成的樂曲為曲牌體;稱由同一曲牌,經由各種板式變化發展而成的樂曲為板腔體。其實南北曲兼具上述二者,可說是包含著板腔體的曲牌體。每一曲牌的名稱和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內容,並無必然的聯繫,只是一種標誌,表明它是怎樣的曲調,以及和這個曲調相應的歌詞的特點。 同一曲牌形式,可以用來表達不同的感情內容,雖然是一曲多用,卻不可誤以為是形式上呆板的套用,亦即不是以保留、重複、裝飾、發揮原有主題的原有樂曲為主要任務,而是僅將原有曲牌當做參考,自由處理。例如元代雜劇在歌詞方面,句首加用襯字相當自由,句中的正字也時有增減。音樂方面,更可配合詞句的多少長短及用字的四聲陰陽之不同,改變調式、節奏、弦律等,變化自由而多樣化。都是基於優秀的民間藝人,能透過集體努力,對原曲牌再創造,故能根據語言的要求,使音調的高低起伏、抑揚頓挫與歌詞相適合。此外,雜劇中的每一折都是由若干單曲聯接而成,這些單曲的來源,代表長期歷史文化中北方已流行的各地音樂的薈集,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南方曲調、少數民族曲調和外國曲調。在宋、元時代,北方有雜劇,由七聲音階的北方民間曲調構成;南方有南戲,由五聲音階的南方民間曲調構成。到元代中期,南北曲從各自孤立到逐漸合流,在戲曲藝術的發展上是很大的進步。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曲牌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