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三鑒 - 教育百科
君 | |
子 | |
三 | |
鑒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傅元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君子三鑒」一辭,出自荀悅〔申鑒‧卷四〕;三鑒指「前鑒、人鑒與鏡鑒」。荀悅認為一般人只重視「鏡鑒」,固然以鏡為鑒,可使人外表明淨,衣冠整齊,但一個有為的君子除了「鏡鑒」之外,更應該了解「前鑒」與「人鑒」的重要性。我們若能以前事為鑒,可以從中得到教訓,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若能以別人為鑒,聽從諍言,察覺自己的缺失而加以改進,會更加賢明。如果君子和庶人一樣,只知用「鏡鑒」整肅衣冠,而不知另外的二鑒,君子和庶人就沒有什麼差別了。因此荀悅感慨地說:「故君子惟鑒之務,若夫側景之鏡亡鑒矣。」君子若只知「鏡鑒」,那就如同無鑒了。 荀悅更具體地指出:「夏商之衰,不鑒於禹湯也;周秦之弊,不鑒於民下也;側弁垢顏,不鑒於明鏡也。」是說,夏桀、商紂之亡,就是因為未能以前事為鑒,不能承襲先王禹湯的治國理念。同秦之亡,肇因於未能以人為鑒,周幽王行厲政,秦二世寵趙高,倒行逆施,終致亡國。至於人之衣冠不整,顏面不潔,那自然是未以鏡為鑒了。 唐太宗亦有三鑒之說,〔唐書‧魏徵傳〕中有「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對照荀悅之「鏡鑒、前鑒、人鑒」,其義理可說是一脈相通的。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君子三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