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阿哩里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 Li Li
作者: 劉金吾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納西族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阿哩里是虛詞,一般與花華色聯起來用。內含高興、歡樂之意。臨近中甸縣三壩納西族聚居區流傳的民間歌舞《牙麗哩》於改編後。變成柔和抒情,節奏緩慢,以歌唱愛情生活為主的舞蹈,改編者為了表現人們喜悅之情,將某些低音區改為高音區,某些段落作了緊縮,反覆唱「哩里呀花華色」,即歡樂、喜悅、美好之意。舞步亦作相應變化。改編後的《阿哩里》,旋律流暢明快,節奏輕盈,舞蹈活潑清新,流暢易學,很快就流傳開來。至今,每逢節日集會歡樂喜慶的日子,不論白天夜晚,不分室內室外,男女老少手拉著手,圍成圓圈,欣然起舞。舞蹈開始,由一人領唱六小節,眾人齊聲接唱後四小節。舞步始終為六拍組合(個別地區也有八拍組合的),即左腳開始順時針方向走三步(八拍組合者即走五步)後,左右腿各抬一次,抬腿時,主力腿跳離地面。舞步與樂句不完全一致,但由於舞步簡單,故也不影響群眾參與。舞蹈無隊形變化,無複雜動作,無樂器伴奏,無特殊技巧,但因它適應了今天人們的需要,反映了人們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極受群眾歡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阿哩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