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垝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ㄊㄨˇ
  • 部首外筆畫 6
  • 總筆畫 9
  • 漢語拼音 gu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uǐ
解釋:
[形]
毀壞的、坍塌的。如:「垝牆」。《聊齋志異.卷一.畫皮》:「心疑所作,乃踰垝垣,則室門亦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毀壞、坍塌。如:「垝牆」。《說文解字.土部》:「垝,毀垣也。」《詩經.衛風.氓》:「乘彼垝垣,以望復關。」漢.毛亨.傳:「垝,毀也。」《聊齋志異.卷一.畫皮》:「心疑所作,乃踰垝垣,則室門亦閉。」

2. 高險之處。《韓非子.十過》:「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於郎門之垝。」陳奇猷引舊注曰:「垝,棟端也。」《文選.卷三○.詩.謝脁.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鵲起登吳山。」李善注引《莊子》:「鵲上城之垝,巢於高榆之顛。」並引司馬彪注:「垝,最高危限之處也。」

注音: ㄍㄨㄟ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垝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