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凍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ㄝˋㄊㄧˇㄩˋㄌㄥˇㄦˊㄋㄧㄥˊㄐㄧㄝˊㄖㄨˊ:「ㄐㄧㄝˊㄉㄨㄥˋ」、「ㄅㄧㄥㄉㄨㄥˋㄙㄢㄔˇ」。
  2. ㄕˊㄨˋㄊㄤㄏㄨㄛˋㄏㄢˊㄧㄡˇㄐㄧㄠㄓˊ˙ㄉㄜㄧㄝˋㄉㄥˇㄐㄧㄥㄍㄨㄛˋㄌㄥˇㄑㄩㄝˋㄙㄨㄛˇㄋㄧㄥˊㄐㄧㄝˊ˙ㄉㄜㄅㄢˋㄍㄨˋㄊㄧˇㄕˊㄆㄧㄣˇㄖㄨˊ:「ㄖㄡˋㄉㄨㄥˋ」、「ㄍㄨㄛˇㄉㄨㄥˋ」、「ㄧㄤˊㄘㄞˋㄉㄨㄥˋ」。
  3. ㄏㄢˊㄌㄥˇㄖㄨˊ:「ㄕㄣ˙ㄗㄉㄨㄥˋㄏㄨㄞˋ˙ㄌㄜ!」、「ㄉㄨㄥˋ˙ㄉㄜㄑㄩㄢˊㄕㄣㄈㄚㄉㄡ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凍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òng
解釋:
  1. 遇冷而凝結。
    【例】冰凍、冷凍、凍結
  2. 受到寒冷的侵襲。
    【例】天氣寒冷,他凍得嘴脣都發紫了。
  3. 食物湯汁或含有膠質材料的汁液等,凝結成的半固體。
    【例】魚凍、肉凍、果凍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òng
解釋:
[名]
1.食物湯汁或含有膠質材料的汁液等,凝結成的半固體。如:「魚凍」、「肉凍」、「果凍」。
2.姓。如明代有凍秦。
[動]
1.液體或含水分的東西遇冷而凝結。如:「冰凍」、「冷凍」、「天寒地凍」。《禮記.月令》:「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凍。」唐.李賀〈贈陳商〉詩:「柴門車轍凍,日下榆影瘦。」
2.受冷或感到冷。如:「凍得發抖。」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à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遇冷凝結。
  2. [[名] ] 凝結的食品。
  3. [[形] ] 冰冷的。
  4. [[動] ] 舌齒受到強烈刺激。
  5. [[動] ] 花草受夜露。
音讀: tò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結冰。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