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烘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ㄏㄨㄛˇㄎㄠˇㄍㄢㄏㄨㄛˋㄧˇㄏㄨㄛˇㄑㄩˇㄋㄨㄢˇㄖㄨˊ:「ㄏㄨㄥㄍㄢ」、「ㄏㄨㄥㄅㄟˋ」、「ㄏㄨㄥㄕㄡˇ」、「ㄏㄨㄥㄈㄨˊ」。
  2. ㄏㄨㄥㄏㄨㄥ:①ㄨㄣㄋㄨㄢˇ˙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ㄖㄜˋㄏㄨㄥㄏㄨㄥ」。②ㄖㄜˋㄋㄠˋㄈㄢˊㄕㄥˋ˙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ㄌㄨㄢˋㄏㄨㄥㄏㄨㄥ」、「ㄋㄠˋㄏㄨㄥㄏㄨㄥ」。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烘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ōng
解釋:
  1. 用火烤乾或藉火取暖。
    【例】烘乾、烘手
  2. →烘托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ōng
解釋:
[動]
1.用火烤乾或藉火取暖。如:「烘乾」、「烘手」。《水滸傳》第一○回:「小人是牢城營差使人,被雪打濕了衣裳,借此火烘一烘。」
2.襯托、陪襯。如:「烘托」。宋.范成大〈春後微雪一宿而晴〉詩:「朝暾不與同雲便,烘作晴空萬縷霞。」宋.辛棄疾〈滿江紅.可恨東君〉詞:「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相關資料連結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a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用火燒烤。
  2. [[動] ] 藉火取暖。
  3. [[動] ] 藉助外來的熱源把帶有水分的物品烤乾。
  4. [[形] ] 輕微發燒。多重疊使用。
音讀: ho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ㄏㄨㄥ

1. 燒。《集韻.平聲.鍾韻》:「烘,燎也。」《詩經.小雅.白華》:「樵彼桑薪,卬烘于煁。」漢.毛亨.傳:「烘,燎也。」

2. 用火烤乾或藉火取暖。如:「烘手」、「烘焙」。《水滸傳》第一○回:「小人是牢城營差使人,被雪打濕了衣裳,借此火烘一烘。」《鏡花緣》第七九回:「我在那裏喫了一嚇,也不敢停留,一直趕到十里墩纔把衣服烘乾。」

3. 如火烤般的熱。《宋史.卷四四○.文苑列傳二.夏侯嘉正》:「若乃四序之變,九夏攸處,烘然而炎,沸然而煮。」金.元好問〈三鄉雜詩〉三首之一:「薄雲樓閣尤烘暑,細雨林塘已帶秋。」

4. 襯托、陪襯。如:「烘托」。宋.范成大〈春後微雪一宿而晴〉詩:「朝暾不與同雲便,烘作晴空萬縷霞。」宋.辛棄疾〈滿江紅.可恨東君〉詞:「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

㈡ㄏㄨㄥˊ,ㄏㄨㄥ之又音。

注音: ㈠ㄏㄨㄥ ㈡(又音)ㄏㄨ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烘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