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奧福,卡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rff, Carl (1895-1982)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生、卒於慕尼黑(Munich)。早期畢業於慕尼黑音樂學院,跟隨比爾華布雷勒(Beerwalbrunn)和齊爾赫(H. Zilcher, 1881-1948)學作曲。曾擔任Maurheim市Munich Kammerspisle 國家劇院和Darmstadt市Landes 劇院指揮。他對表演藝術非常感興趣,對舞蹈家瑪麗.魏格曼(M. Wigman, 1886-1973)極為推崇。他受德國表現主義及新舞運動之影響,於1924年與舞蹈教育家根特(Dorothe Günther, 1896-1975)合創「根特學校」(Günther Schule),實驗一系列應用動作、聲音、節奏、戲劇來表現的動作節奏教學法,發展出完全劇場之理想,惜因二次世界大戰該校活動被迫停止,同時學校亦被炸毀。1948年巴伐利亞電台邀請奧福設計一套兒童音樂教育節目,稱為 〈Orff-Schulwerk〉。奧福把在「根特學校」的動作、語言及聲音實驗之經驗轉移到兒童音樂教學之節目上,該節目立刻引起音樂教育界的注意,1963年奧福在莎士堡創立「奧福音樂學校」,為國際音樂教育界培育很多優秀的師資。他的音樂風格簡單、直接、有力,尤其是以中世紀音樂及詩歌為素材的作品最受人喜愛,充滿了古樸的浪漫和動作節奏的原始感覺。與舞蹈有關的作品:《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 1936)、編舞魏格曼(1955)、羅森(H. Rosen, 1959)、巴特勒(J. Butler, 1959)、葛索夫斯基(T. Gsovsky,1963)、劉鳳學(1992)等。《青春之歌》(Catulli Carmina, 1943)、編舞魏格曼(1955)、尤斯(K. Jooss, 1955)、羅森(1960)、沃克(N. Walker, 1955)、劉鳳學(1995)等。《愛神之勝利》(Triorfi di Afrodite, 1953),編舞羅森(1960)。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奧福,卡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