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觀主義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kè guān zhǔ yì |
解釋:
排除個人的主觀意識,依據客觀的科學方法,以實驗觀察判斷一切事物的主義。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客觀主義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Objectivism |
作者: | 劉貴傑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客觀主義中的客觀主張認知的有效性是以客體(object)為標準;由是客觀主義有三派說法:第一種認為客觀的有效性在於人的認知理性;第二種否認人的心靈有認識實體的能力;第三種認為道德可以達到客觀狀況,屬倫理學觀點。把客體作為倫理的善或美的標準,成為倫理的或美學的客觀主義。 就美學而言,有人以為美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受審美主體在審美時的影響。美的客觀性是絕對的,不會因人的意志的轉移而有所改變;不論欣賞與否,絲毫不影響它的美。因為美在於客觀事物美的屬性,美的價值是客觀存在的,審美標準的客觀性是由美的客觀性所決定。 就倫理而言,任何存有本身都是善,例如鑽石指環,以其本身來說,就是客觀善。客觀主義者相信某些道德原理,不論別人的觀點如何,始終是真的。譬如,沒有人為了從別人的痛苦中獲得快樂而蓄意使別人遭受痛苦,就好像即使沒有人會計算,但二加三等於五卻依然正確一樣。客觀主義者認為問題在決定道德真理的地位,以及確立這些真理的方法。 就知識論而言,真理的一般標準在於客觀明顯性(objective evidence),是指對象或客觀事物把自己清清楚楚地呈現出來的一種特性,例如,黑夜天空的星光,使我們能夠發覺星星的存在,以及屬於它的一切,若它不發光,人們就無從發現它。正因為事物把自己顯示出來,所以才使人有了判斷它的資格,同時也讓人曉得這個判斷真實不虛。以此知識的標準,以及信以為真的判斷,其基礎乃在客體,即事物自身的明顯性。因為事物本身在理智中產生一種明顯性,而此明顯性給理智指出該物是這樣而非那樣,然後理智就依照事物本身所呈現的明顯性下判斷,故而理智不能隨心所欲的妄下判斷,必須依照事物本身所呈現的明顯性下判斷,這就是「客觀明顯性」,即真理的標準。 此外,主張邏輯處於實在界及心理界以外而構成獨立領域的邏輯先驗主義(Logical Transcendentalism),也屬於客觀主義,因為邏輯先驗主義承認一種以客體世界為最終的標準,但這個客觀世界卻並非實際存有,只是一種有效性(validity)而已。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客觀主義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