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延緩滿足 - 教育百科
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ferred Gratification
作者: 高強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延緩滿足」是指對於所欲的目標或事物,延遲或展緩達到滿足的期限或程度而言,譬如將想要購買汽車或出國旅遊的願望,延遲其實現的期限,或展緩到完成另外一件事物或心願之後的一種能力或態度。
  基本上,追求欲望的滿足或實現,是一種本能的自然反應;飢寒的人想要溫飽,匱乏的人想要豐裕的生活。對於欲望或渴求的延緩滿足,則是人為抑制或學習的結果。心理學家視延緩滿足是意志力或毅力的表現,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與延緩滿足能力的強弱有所關聯。社會學家則從社會因素解釋不同團體、階層或族群之間,延緩滿足能力的差異,如史耐德(L. Schneider)和李斯加德(S. Lysgaard)等人便曾以二千五百名高中學生為對象,探討社會經濟地位因素對高中生延緩滿足類型的影響。史耐德和李斯加德在一九五三年所提出的〔延緩滿足的模式〕(The Deferred Gratification Pattern)一文中,認為中下階層社經背景的高中學生,缺乏延緩滿足能力的行為特徵包括下列各項:較為嚴重的暴力傾向,對性的態度較為開放自由,較低的抱負水準,較少的受教育期望與用錢的節制,缺乏對教養和服從方面的重視,較多衝動性的行為表現;而中產階層社經背景的高中生,則具有與前述截然相反的特質。
  另外亦有研究指出,勞工階層的特質,包括較不重視未來,著重的是眼前,有著及時行樂的傾向,抱持宿命論的觀點,缺乏積極進取的企圖心。同時勞工階層重視的是職業的穩定與安全,較為忽略自我理想的實現。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態度,使得勞工階層安於現狀、社會流動的機會減少。反之中上階層較能延緩欲望的滿足,擬訂長期的計畫,先苦後甘,以妥慎規劃逐步實現的精神,表現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延緩滿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