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形式訓練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ormal Discipline
作者: 楊洲松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形式訓練是早期的一種學習遷移學說;其理論基礎是官能心理學(faculty psychology)。依官能心理學的見解,人的心靈是由若干官能,如辨別、記憶、聯想、注意、感覺、想像等組成。這些天賦的官能,若得以適當材料施予訓練,則可產生學習遷移作用,教育的目的就在於訓練這些官能,使之發揮學習遷移作用。
  形式訓練說是由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發端;認為經驗界僅是提供各種材料或知識的內容,而人類心靈具備著天賦的能力,如注意、觀察、保留、比較、抽象組合等,若人們能將事物依其在自然界中的狀態予以辨識或組合,就能獲得知識。教育正是要訓練這種心能,使其成為一項穩固的習慣。從這種觀點出發,形式訓練說在教育應用上有以下的特點:
  1.強調對官能的訓練:認為人的官能是靠訓練發展的,並認為某些學科對於發展官能具有特殊的作用。
  2.強調形式的價值:認為教育活動,最主要的不是學科本身的實質內容,而是形式訓練的價值;教育目的不是讓學生學習基本的科學知識,而是通過科學的形式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
  3.強調無條件的遷移:各官能雖相互獨立,但同屬人的心智;因此,一種官能的改變必然有無條件的遷移效果。
  形式訓練的理論與其在教育上的應用,雖然影響教育甚深,但仍有以下之缺失:
  1.所謂的心靈官能,如觀察、回憶、思想與意願等,即使是有天賦傾向,也並非僅靠訓練即可增進,而是要透過個體與環境的互動,才發生變化。
  2.認為教材僅是訓練官能的一種工具,忽略了教材本身的價值。
  3.僅強調專門的技能訓練,忽視了個體在發展過程中所具備的創造力、發明力與思考力。(參見「形式訓練說」)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形式訓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