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青年從軍運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洲松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青年從軍運動」係政府於對日抗戰期間,為充實兵源、加強戰力,而發起的「十萬青年十萬軍」活動;並頒布獎勵辦法,以鼓勵全國青年從軍報國。由於國難當頭,舉國上下莫不同仇敵愾,故一經號召,立即引起全國響應,青年學子紛紛投筆從戎,參與對日抗戰,寫下抗戰史上輝煌的一頁。
  抗戰初期,籍隸戰區之青年,大多經濟來源斷絕,政府為使其安心求學,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開始設置大量公費學額,最初稱為貸金,規定畢業後應將服務所得,繳還學校,其後一律改為公費。政府雖設公費學額,以救濟青年之學業,但同時有一了解,即遇國家有所需要時,得隨時予以徵調。戰事初起時,戰區青年紛紛遷往後方,身受國破家殘、骨肉流離之痛,繼而經濟來源斷絕,生活艱困,人人皆有請纓報國之志,故「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一經喊出,莫不感奮莫名,爭先恐後,報名參加。一時各校學生報名者四萬餘人,經檢驗合格入營者九、四七七人,女生一○七人,參加遠征軍者二、二六○人,參加空軍者二百餘人。民國三十二年所訂頒之〔高中以上學校之學生參戰獎勵辦法〕,民國三十三年又將改為〔高中以上學校學生從軍辦法〕,同年又頒發〔志願從軍學生學業優待辦法〕,各校員生自願從軍者前後達六萬九千餘人。
  這些青年志願軍,由於素質高,自願性強,故而戰力亦強,抗戰末期無論在國內或國外戰場,均有優良的表現,對於抗戰的勝利有卓越的貢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青年從軍運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