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德國新學制方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ruckturplan für das Bildungswesen 1970 (Germany)
作者: 嚴翼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九六五年七月由聯邦和各邦政府所設立的德意志教育顧問委員會,受政府委託按照國家文化、經濟和社會的需要,設計德國教育將來發展的計畫。該機構的教育委員會(Bildungskommission)共有十八名委員,另外再由聯邦與各邦政府派遣十八名代表協助工作,共設立若干個小組,包括:學前教育、資優學生教育、入學時間、結業時間、課程的分化、職業教育時間的長短、學校和就業社會、成人教育、職業繼續教育、教師培訓、教育機會均等。
  該委員會在一九七○年所提出的德國新學制方案中,主張要打破初中三種軌道的傳統,並擴大教育的範圍,其要點為:(1)小學入學時間,從原來的六足歲降低為五足歲;(2)擴充辦理學前兩年的幼稚教育;(3)將義務教育年限延長到十年,重視初級中學的統整功能;(4)擴大基礎學校結業生多種管道升學的機會;(5)打破傳統關於童年、學校、成年人和職業生活互相隔絕的舊觀念,而將個人發展與自我肯定看作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過程。由於教育的擴張使整個社會成為學習的團體(Lerngesellschaft);(6)力求教育機會的均等,並提高教育水準;(7)提倡進行綜合中學的實驗,並重視青年人在實際情形下社會化的學習;(8)將中學成熟證書分成兩階段,完成義務教育獲得前段成熟證書(Abitur I),為基本要求。到了高中階段有各種分化方式,取得科學導向(Wissenschaftsorientierung)的教育,學習到基礎的知識和做學問的方法,於是獲得後段的成熟證書(Abitur II)。
  新學制方案的特徵,著重使多軌制的初中階段,包括主幹中學(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和完全中學(Gymnasium)的初級都能便利互相轉學。在學校中按照學生的能力與傾向設立選科(Wahlkurse)或加強課程(Leistungskurse),使學制更有彈性化,並且讓通識教育和職業教育互相配合,由個人決定接受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比例和受教育時機。
  教育顧問委員會在建議中所提出的新學制方案,是要建立一個善於適應、配合靈活、不斷改進和對社會大眾公開的學校制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德國新學制方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