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化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ulturpsychologie, Culture Psychology
作者: 楊深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化心理學是探討文化結構及其形成與發展之心理動力基礎的學術。文化心理學研究的不僅是文化的事實而已,更試圖追索各種類型文化背後的心理動因。從心理動力來解釋文化形成與發展主要有五種學說:
1.文化是人類慾望或慾力的表現或產物:心理分析學者認為文化是人類慾力(libido)的表現,唯物主義者則以為人類對物質的追求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原因,文化是人類追求物慾滿足的經濟活動衍生的副產品,這個副產品又回過頭來影饗人類經濟活動。2.文化是人類理性的產物:十七和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者認為整個世界與人類的生命均依人類理性所開展出來的普遍有效性規範而發展與形成各種類型的文化形式。十九世紀的觀念論者,特別是黑格爾(G.W.F. Hegel)更以人類精神發展的不同階段來解釋文化的發展。3.文化是人類意志的產物: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認為世界是意志的表象,文化亦然。唯叔本華之意志實際上是指嗜慾。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及康德學派的學者則強調道德意志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心理動力。4.文化是人類想像力的產物: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認為人類創造性的想像力是文化發展與進步的泉源。5.文化是人類所有心靈與精神動力的表現:上述各種說法均難免於偏執一方,因此,有些近代的人文主義者,如席勒(J.C. Fr. von Schiller, 1759~1804)認為人類整體的精神動力是促成文化發展的動因。就教育觀點言,過於強調文化發展是某一單一的心理動力產生的結果,可能在實際教育措施會特別強調某一心理動力之培育,而忽略其他,無法培養健全人格。源自人文主義精神傳統的精神科學教育學之教育學者,如斯普朗格(E. Spranger, 1882~1963)就以為教育應發展人類所有之精神動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化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