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魚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ǎo yú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草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ǎo yú |
解釋:
一種食用魚。生活於淡水中,因食水草而得名。也稱為「鯇魚」。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草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草魚 |
英文名: |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
描述: 身體延長,前部略呈圓筒狀,後部稍側扁,腹部圓,無肉稜,尾柄粗狀。頭中大。口大,上頜稍長於下頜。鰓耙數15-19。無鬚。咽頭齒2列,齒式4.2-2.5,側扁呈梳狀,齒面狹凹有溝紋,左右不對稱。體被大型圓鱗,側線完整,略為下彎;側線鱗數39-42。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8(分枝軟條)。體背側青褐色而略帶黃色光澤,腹部銀白色。胸、腹鰭稍帶黃色,餘鰭淺灰色。 |
|
分布: 原產於東亞大陸,自西伯利亞至中國的大型河流之平緩落差河段或湖泊。目前已廣泛分布至歐亞大陸與北美洲。早期引進臺灣後,即分布在臺灣西半部的較大型河川與水庫。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對應華語: | 草魚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草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sháu-hî/tsháu-hû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草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