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印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shǒu yìn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手印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shǒu yìn |
|
解釋:
紋印。指紋人各不同,因此供狀、契據等文件上多須捺指紋以示承認或負責。《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今朝隨你寫休書,搬去妝奩莫要怨,手印縫中七個字:『永不相逢不見面』。」《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你想,鄉下挑水的幾時見過兩隻大元寶呢?自然歡歡喜喜的打了手印。」也稱為「手模」。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手印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
簡介: 中指微彎與姆指尖相碰成一小圓稱蓮花指,象徵宇宙的純潔與豐饒,象徵眾生的菩提心,也象徵菩薩想救渡世人的心。 2004:40)。 |
||
|
知識 1: 其他 |
||
| 學域-大分類: | 人類-台灣漢人民間信仰 | |
| 紀錄類別: | 台灣漢人民間信仰知識單元 | |
| 功能用途: | 祭祀 | |
| 文化區: | 台灣 | |
| 族群: | 漢﹝Han﹞ |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手印 | ||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 英文: | Mudra |
| 作者: | 張素珠 |
| 日期: | 2004年11月 |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劇場和寺廟用語,「Mudra」是梵文,意思為「印」。在印度舞中,這個字概指雙手的位置,每一個「手印」都代表許多意義,完全要依照它前後關聯而定,「手印」是指姿態而非動作。寺廟手印常是作為象徵的,屬於神聖禮儀舞中錯綜複雜的圖像學。〔見Hasta-Murda〕 |
|
|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手印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屬性: | 名 |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對應華語: | 手印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手印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tshiú-ìn
|
解釋: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手印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