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拒絕上學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hoolphobia
作者: 陳錫銘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拒絕上學症又稱學校恐懼症,當事人多為在學之中小學生,為了避免使用病態人格的語彙 ,故使用拒絕上學(school refusal)一語(劉焜輝,民66),在臨床上是屬於神經症(neurosis)的一種反應,係指輕度機能性的行為失常情形。其特徵是對學校情境或教室情境表現莫名的或極不合理的恐懼、害怕反應,即使當事人知道實際上並無危險且不致受到傷害,或實際情況遠不若當事人所表現的恐懼程度那麼嚴重,但仍無法自制其恐懼害怕的情緒,而對學校有過度性的恐怖反應,例如害怕上學或拒絕上學。
  拒絕上學症所表現出來的主要症候諸如:早晨上學時感到身心不適、不安、哭泣、睡眠不足、有嘔吐感等,如果勉強上學則經常會訴稱有身體不適或疼痛等現象,會有臉色蒼白、發抖、流汗、恐懼行為等反應。該症狀的發生可能由某種極端強烈或明顯的外界困難情況或創傷性經驗所引起,例如轉學、父母生病或死亡、害怕受同學嘲笑或擔心成績低落、老師過於嚴格等,也有部分女生在月經期間因感到焦慮而有此症狀出現。
  按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認為此種恐懼反應可從兩方面加以解釋:一為象徵性的替代作用或轉移作用,將由引起焦慮的情境轉移到另一種事物或情境;二為防衛作用,使個體避免面對某種情境而不致表現出某些衝動,或是藉恐懼反應以壓抑其潛意識的衝動,其作用乃在控制其本身的行為。而依行為論的觀點則認為此種恐懼反應乃是由制約作用而學得,例如學童在學校時適有極端驚恐事故發生,在多次聯結後而對學校產生恐懼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拒絕上學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