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疊羅漢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ié luó hà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疊羅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ié luó hàn |
解釋:
一種雜技表演的項目。人上架人,由許多人疊成各種式樣。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疊羅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王秋容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疊羅漢是二人以上多人組合的靜態體操。其歷史由來甚久,在我國漢朝時就已發現有疊羅漢運動。紀元前二千年前埃及繪畫亦已可見。在日本倉院御物中的彈弓上,以黑漆描畫的散樂圖中的疊羅漢也相當有名。在歐洲、中世紀時的羅馬、法國、倫敦等地聚集的市民祭典,也有年輕人做疊羅漢運動或舞蹈,以娛樂人們的風俗。 十九世紀後,疊羅漢運動盛行於美國,一般的運動會中常可見到,社會愛好者頗多。又蘇俄或社會主義的國家亦甚為愛好,甚至當時國際體操聯盟會議,也考慮將疊羅漢運動列入體操競技之中。後來疊羅漢運動漸漸推廣,常見於一般運動會及慶典中表演,而流傳至今。 疊羅漢的形態和組合人數的多寡有直接的關係,在類型上可分為不使用器械的徒手疊羅漢和使用各種不同器械的疊羅漢。疊羅漢的建立原則是,體型高大、肌力強者做基底;身體矮小、富於機巧性者擔任上層,由底層先疊,然後再疊上層,解除時順序相反。 疊羅漢可訓練全身肌力、耐力、協調、互助合作、服從、集中注意力等基本體能和精神力,是一種將彼此健康的身體組合或疊高,成為共同美感的一種身體造形運動。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疊羅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