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師組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進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師組織是教師為促進專業的進步與保護其本身權益而成立的團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各民主國家教育人士,有鑒於世界和平之獲致,須由教育文化工作者彼此密切聯繫,進一步團結各國已設立之教師組織,彼此交換心得意見,促進國際間之相互了解,以增進人類之自由幸福所成立的世界教師組織聯合會(World Confederation of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Profession, WCOTP)即是一例。世界教師組織成立至今,已逾三十年,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國際教師組織,有九十二個會員國,一百四十多個會員組織及六百多萬個會員;其組織是超乎政治、政黨、宗教、種族之外,持超然的立場,凡各國教師組織與國際教師組織憲章宗旨相符者,均可申請加入為國家團體會員。其主要任務在於培育國際友善之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維護教師之權益及加強國際間教師之友好聯繫。
  在此之前,英、法兩國已設有國際教師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eacher Association, IFTA)、國際中等學校教師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econdary Teachers)及世界教師專業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WOTP)等三個教師組織,後經會商協議組成世界教師組織聯合會。一九九三年在瑞典召開年會時,該會又與東歐數個教師組織合併,組成國際教育會(Education International),會員國的數目幾涵蓋世界所有的國家。
  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精神有密切的關係,如美國的兩個教師專業組織全國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NBA)與美國教師聯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 AFT)的目標,均在於提高教育專業的品質、促進教師專業人員的福利,激勵教育人員的熱誠與自動自發的專業精神及改善教育工作的環境,以提高教育專業的水準。
  我國教師組織起源於清朝末年學部頒行的[教育會章程],當時的用意在於籌備立憲,期望以教育會輔助地方教育行政組織,以教育會的設立來消除各種學會之存在與發展。民國二十年(1931)國民政府公布[教育會法],三十三年加以修正;在法律規範之下,教育會以研究教育為主,除了研究教育事業、發展地方教育外,同時兼具協助政府推行教育政令之責。是時,教育會乃在政府的監督指揮下進行相關的工作,但並未健全發展其組織。至民國七十四年(1985)五月二十一日由立法院通過[教育會法修正案],教育會的性質始由過去的純學術研究,轉為兼重學術研究與教師福利。
  我國教師組織的發展,除了教育會之外,教育學術團體的發展也頗具規模,每年十二月是各教育學術團體召開年會期間,十二月底舉行全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參加的教育學術團體達二十餘個之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師組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