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馬克斯主義與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rxism and Education
作者: 高強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馬克斯主義是由馬克斯(Karl Marx, 1818~1883)與恩格斯(F. Engels, 1820~1895)合作創立的一種革命性的社會科學思想。主要的概念或內涵包括下列各項:唯物論、疏離、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說、階級鬥爭論等。馬克斯強調經濟因素對歷史或文明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主張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是疏離的,而在共產主義世界中,人獲得了解放的可能性,獲得了控制自己命運的可能性。
  馬克斯主義通常被視為是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其根本精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根本動力,在於社會的經濟發展、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在〔德意志意識型態〕(The German Ideology)一書中,馬克斯和恩格斯堅決主張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的社會、政治和精神生活;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格局,經濟結構是各種上層建築的重要基礎。
  馬克斯強調社會的變動,來自社會階級間的矛盾或衝突。統治者藉著各種特權剝奪人民的利益,階級間利益的衝突必然引發爭鬥,而資本家階級必會走向毀滅。其前提是無產階級將會聯合以革命的方式,推動社會的改革。馬克斯並主觀武斷地預言資本主義必會趨於破滅。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涵蓋著嚴重的矛盾,例如與帝國主義、戰爭、商業剝削的錯綜複雜關係,以及永久性的階級對立等。唯有無產階級專政的共產社會,才是沒有鬥爭、和諧而平等的理想社會。但是此種獨斷主觀的見解,並未能夠通過歷史發展的檢證。
  馬克斯認為教育是社會重建與工業發展的一種方式,教育是附屬於社會的工具。馬克斯社會主義的教育,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個人具有技能、知識及職業適應的能力,以便適應共產社會的要求或標準。教育不能淪為純粹知識的教學。教育活動必須使學習者在實習工廠、實驗室、社區、工廠及學校,作整體而密切的配合活動。任何理論的學習都要配合實踐性的經驗活動。為了達成理想社會的實現,一切的科學、藝術及教育活動,都是為了集體生活而作的服務。教育之中的意識型態、社會利益、集體傾向等,往往泯沒了個人的主體性、價值及自由。教育的獨立與自主,在馬克斯主義者的眼中完全是不存在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馬克斯主義與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