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央教育審議會(日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謝嫣文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日本於一九五二年(昭和二十七年)六月六日設置中央教育審議會,負責調查、審議、建議關於教育、學術、文化等基本重要措施,為教育部長(文部大臣)之顧問機關([文部省設置法]第七條第二項),簡稱「中教審」。委員的選拔標準不僅須對教育、學術、文化具有宏觀的視野,而且必須品格高尚。委員經內閣同意後,由教育部長任命,限定人數為二十名左右。又為因應必要狀況,可設置調查、審議特別事項的臨時委員及調查專門事項的專門委員,此等委員亦須從學養豐富者當中由教育部長遴選任命。委員的任期為二年,臨時委員及專門委員之任期則視調查、審議的期間定之。
  中教審從設立後第二年(1953)提出首次諮議報告開始,至一九八六年(昭和六十一年)為止,共提出約三十件建議案;唯於一九八三年六月三十日,由於臨時教育審議會的設立,中教審暫時進入冬眠時期,迄至一九八九年後才再展開活動。中教審在教育政策方面的特別重要建議有:教育的政治中立性之維持(1954),教科書制度的改善(1955),師資培育制度的改善方案(1958),大學教育的改善(1963),後期中等教育的擴充整備(1966),應付當前大學教育課題之方案(1969),關於為今後學校教育綜合的擴充整備之基本對策(1971),生涯教育(1981),強調培養「自我教育能力」的「審議經過報告」等。這些建議決定了日本教育政策的基本方向,在轉換期中負有關鍵影響,所以又稱「中教審路線」。
  目前中央教育審議會尚有兩大課題亟待改善:
  第一點是關於委員的任命方式:現今委員擢用辦法為經內閣承認後由教育部長任命,可能導致教育部長任命權的濫用,且文教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對反對意見是否能理性地接受,及能否發揮替當局政策之合理化等均為問題。事實上,學會代表、教職團體代表並未擔任委員,又會議依運作規則亦非公開化。
  第二點是關於中教審的權限:目前中教審規定為接受教育部長的詢問,審議基本的重要施策,並向教育部長建議,但何謂基本的重要施策,均由教育部長的意思決定,難免有無視中教審之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央教育審議會(日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