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牛尾魚(鯒) - 教育百科
印 | |
度 | |
牛 | |
尾 | |
魚 | |
( | |
鯒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artail Flathead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Platycephalus indicus (Linnaeus, 1758) |
|
形態: 體延長,平扁。頭寬扁,頭上稜棘低平,無眶上棘 。眼中大,上側位,虹膜瓣僅懸掛在瞳孔,既不是雙葉亦不是鬚毛狀。前鋤骨齒呈新月形排列。前鰓蓋骨末端有2枚粗鈍的硬棘。間鰓蓋膜存在。側線之鱗片均無棘。體黃褐色,背側具6褐色橫紋。臀鰭淺灰色;胸鰭灰黑色,密佈暗褐色小斑;腹鰭淺褐色,具不規則小斑;尾鰭具黑斑。最大體長可達1公尺,一般皆在30~40公分間。 |
|
分布: 自非洲東南岸,東至太平洋中部諸島,北至中國、日本等海域。 |
|
生態習性: 近海底棲肉食性魚類,主要棲息於沿岸至水深50公尺的砂泥底區或珊瑚礁區外的沙地上,游泳能力較緩慢,常隱藏於砂泥中伺機捕食小魚及小蝦等底棲生物。每年4~7月會游近沿岸地區產卵。 |
|
利用: 可在漁市場看見其蹤跡。可用底拖網、延繩釣或定置網等漁法捕獲。肉質結實味美,油煎、清蒸或煮湯皆宜。為台灣早期物資缺乏的蛋白質來源,但因過度捕捉數量已大為減少。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
|
目: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
|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
|
亞目: 牛尾魚亞目(Suborder Platycephaloidei) |
|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
|
科: 牛尾魚科或鯒科(Family Platycephalida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印度牛尾魚(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