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猜測校正公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rrection-for-Guessing Formula
作者: 簡茂發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新法考試的試題係由客觀式的測驗題所組成。每一試題均有幾個可能的答案,由受試者從中選擇其一。這種作答的方式易受猜測因素之影響,因而猜測之校正問題一直受到關注。猜測之校正。旨在控制猜測因素,使它不致在實質上影響考試分數意義。為了達到此一目的,心理測驗與統計學者已經設計幾種不同的校正方式,其中最常用的的公式如下:
  S=R-[W/(n-1)] (公式一)
  上式中,S代表某一受試者的校正後分數;R為其答對的總題數;W為其答錯的題數;n為每一試題的選項。如係是非題,則S=R-W;如係五選一的選擇題,則S=R-(W/4)
  此一校正公式根據一項基本假設:受試者如非確知某一試題的答案,即全然不知其答案;他之所以答對試題,完全是瞎猜所致。即在其答對的總題數中,包括兩部分,即確知答案而答對者與全然不知答案而猜對者,後者應從答對的總題數中扣除之。假定試題中有k題為受試者所全然不知其答案,則他瞎猜而答對的題數,按機率計算,應為k/n,而猜錯的題數為k-(k/n)或(n-1)(k/n),亦即為猜對題數的(n-1)倍;換言之,猜對的題數為猜錯題數的1/(n-1)。因猜對的題數無法直接獲知,只能從答錯的題數推測得之。例如:某一受試者在五選一的一百題試卷中,答對七十四題,答錯十六題,十題未作答,則S=74-(16/4)=70。在此一校正公式中,未考慮未作答的題數。
  另一常用的公式如下:
  S'=R+(O/n) (公式二)
  上式中,S'代表某一受試者的校正後分數;R為其答對的總題數;O為未作答的題數,n為每一試題的選項數。如仍以上述受試者為例,則S'=74+(10/5)=76,亦即他的校正後分數為76。
  公式二不受公式一的基本假設之限制,且校正後分數必為正值,可免負的分數在解釋上之困難;但受試者全未作答,亦可得分,似非所宜。固然S'恆大於S,但在一群受試者中,S與S'之間有完全的正相關。除了上列兩個常用的校正公式之外,尚有「自信加權法」(confidence weighting)、「機率計分法」(probability scoring)以及其他變通計分校正方法。這些方法的計分過程比較繁複,大多仍在試驗階段中,將來可能推廣應用於考試實務上,以彌補一般校正公式的缺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猜測校正公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