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喇叭毒棘海膽 - 教育百科
喇 | |
叭 | |
毒 | |
棘 | |
海 | |
膽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喇叭毒棘海膽 Toxopneustes pileolus,屬於毒棘海膽科,俗稱喇叭海膽。分布於深度約0~30公尺的亞潮帶淺水礁岩區。步帶寬度約為間步帶的2/3,步帶板的大疣幾乎與間步帶的一樣大,管足孔每3對排列成一弧狀。赤道部各間步帶上有4~6個幾乎一樣大的疣,排列成一橫行。本種的體殼大但棘刺短,棘刺呈綠色,但末端有紫色環,刺尖為白色。喇叭形叉棘中心點為紫紅色而末端框白邊。口面的大棘長約1公分,表面有白色與綠色相間的橫帶;反口面的大棘較短小,基部為綠色。體殼為橄欖綠,有數圈白色和紫色參差不齊,做同心圓排列的橫帶。體殼直徑大個體可達12公分左右,是大型的海膽。喇叭毒棘海膽以大型藻類為生,時常會以管足和叉棘捕捉藻類或石礫掩敝其身。 此海膽分布於北澳及夏威夷以外之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台灣各地及澎湖珊瑚礁區也有其蹤跡。 |
|
知識 1: 殼狀(Test like)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喇叭毒棘海膽 | |
中文門名: | 棘皮動物門 |
中文屬名: | 毒棘海膽屬 |
紀錄類別: |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
中文科名: | 毒棘海膽科 |
棲所環境: | 珊瑚礁區 |
拉丁種小名: | pileolus |
拉丁屬名: | Toxopneustes |
中文綱名: | 海膽綱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亞目名: | Echinacea |
拉丁科名: | Toxopneustidae |
拉丁門名: | Echinodermata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棘皮動物類 |
分布深度: | 0~1m 潮間帶及潮池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世界地理分布: | 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除北澳及夏威夷外皆有分佈 |
台灣分布地點: | 台灣各地 |
中文目名: | 海膽目 |
拉丁目名: | Echinoida |
拉丁綱名: | Echinoide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喇叭毒棘海膽 |
英文名: | Toxopneustes pileolus |
描述: 俗稱喇叭海膽,英名Flower urchin, Trumpet sea urchin。體殼直徑大,通常約12公分,最大可達20公分左右,屬於大型的海膽。喇叭形的叉棘中心點呈紫紅色,末端框白邊。口面的大棘長約1公分,表面有白色與綠色相間的橫帶;反口面的大棘較短小,基部為綠色,末端有紫色環,刺尖為白色。體殼呈橄欖綠色,有數圈參差不齊,呈同心圓排列的白色和紫色橫帶。步帶的寬度約為間步帶的3分之2,步帶板的大疣幾乎與間步帶的一樣大,管足孔每3對排列成一弧狀。赤道部各間步帶上有4至6個幾乎一樣大的疣,排列成一橫行。死殼為白色底帶有綠色或褐色的輻射對稱的斑紋。 |
|
分布: 本種分布於澳洲北部及夏威夷以外的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從東非至日本南部,南至印尼和庫克群島;臺灣各地及澎湖、小琉球的珊瑚礁區也有其分布,除恆春的後壁湖以外,其他地區均少見。 |
|
作者: | 陳育賢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