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排簫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pái xiāo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ái xiāo
解釋:
樂器名,吹管樂器。竹製的編管樂器。古代記載大簫有二十三管或二十四管,小者有十六管。目前考古出土最早的實物為湖北省隨縣的曾侯乙墓排簫,竹製,有十三管。排簫之名為宋元時期才出現,今日使用的排簫樂徽為清代樣式。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排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i Hsiao
作者: 郭玉茹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器。流傳於中國、歐洲及拉丁美洲的吹管樂器。各國排簫的產生歷史不盡相同,性能相近似,形制與構造各有所異。中國排簫古代稱籥、參差、籟、簫、鳳簫、比竹等,目前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實物是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排簫,竹製,編管十三,按長短依次排列,其他還有木製、石製、銅製的排簫。木製排簫音色圓潤柔和,竹製排簫音色明亮,大排簫二十三管,稱「言」,小排簫十六管,稱「筊」。排簫歷代用於宮廷、教坊、軍樂等,在民間廣為流傳,敦煌壁畫中始見於北魏,其後歷代均有,僅莫高窟就繪有三百餘只,在某些石刻、墓葬、及陶俑中亦可見其形象。
參照: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排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祭孔及雅樂竹匏土類:
排簫是將數支律管編組而成,相傳在四千多年前已經有了這種樂器,不過在歷代的形制上有不同的管數,從十六管到二十三管不等。現在的排簫多為十六管編成一排,相鄰的管子相差一全音,左右對稱的管子各差半音。這十六根管子插入一個漆成紅色,畫有金色龍鳳花紋的無底木箱,做為雙手支撐作用。每支管子頂端裝有一哨子作為吹孔。
資料來源: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