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動機的期望價值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motivation
作者: 林啟超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動機的期望價值理論是源自於社會認知論,此理論是由Eccles和Wigfield所提出,認為成就動機來自於個體對工作任務的期望與價值,並影響個體成就行為的選擇、堅持與表現。也就是學習者之所以願意投入學習,主要是對成功的期望與對學習的價值而定。當學習者期望能夠成功完成任務,且學習任務是有價值,他們就會主動投入並會堅持與努力學習。   在期望方面,「期望」是指對自身的能力與成功的預期想法,預期「個體在目前、近期或未來工作中有何種表現」所持有之評估。一個成功期望高的人相信自己在即將發生的事件或未來工作中能獲得好的表現。同時「期望」也涵蓋個人的能力知覺,指個人對目前工作能力自我評估,當評估自我能力愈佳時,就愈能肯定完成工作任務。   在價值方面,Eccles等人提出了成就價值、內在興趣、效用價值以與代價等四種價值成分。成就價值指成功的完成特定任務對個體的重要性。內在興趣是個體在從事某項任務中所得到的樂趣。效用價值則取決於工作任務與當前或未來目標的關聯程度。有時對個體而言,原本所要面對的工作任務是沒有興趣的,但因為該工作任務對將來目標的重要性,因而能夠重視、努力完成任務。價值的最後一個成分是代價,是指參與任務的負面概念,這些方面像是失敗的心理代價、重要他人期望代價、以及失去從事其他工作或活動機會等因素的影響。簡言之,當個體評估從事該任務或活動的負面影響愈小(代價愈小),就比較會參與該任務或活動。   上述對「期望」與「價值」的觀點,是學校教育的過程中,用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並此兩方面的概念應相互兼顧運用。因為學習歷程中,如果學生對學習任務有信心,並期望成功,但他們覺得這些學習任務不重要,也對學習內容評價不高,就不可能選擇參與投入;同樣地,如果學生覺得學習任務是有價值和重要的,但缺乏對該學習任務成功學習的信心,則他們參與學習的動機也不高,因此當學生對學習任務是期望成功且覺得此任務是有趣的,並且認為是重要的,則他們參與學習任務的動機相對的就會比較好。   教育的歷程一方面在協助學生成為有信心、有能力的學習者,達到此目的可透過提供學生成功的經驗及從不同工作任務的完成,逐步改變提昇。另外一方面,教師或家長也應關注學生本身的興趣以及當學生對學習任務不瞭解、欠缺興趣時,應經由教導或強調當下工作任務的重要性及與學生個人未來目標的關聯性,重新燃起學生對工作任務的認知、價值和學習熱忱。因此,期望價值理論在教育的歷程中對學習者的影響是不容忽視。Eccles, J. S.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 Spence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pp. 75-146). San Francisco: Freeman.
Wigfield, A., Eccles, J. S. (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68-81.
參考資料:
Eccles, J. S.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 Spence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pp. 75-146). San Francisco: Freeman.
Wigfield, A., Eccles, J. S. (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68-81.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動機的期望價值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