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古代兩河流域檔案管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劉群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古代兩河流域指西元前3000年左右至西元前539年西亞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地區。蘇美爾人首先在這裡建立起奴隸制城邦,並發明了楔形文字,刻寫在泥板或岩石上。保存泥板的檔案庫亦即歷史上最原始的檔案館。在基什、拉格什、烏爾、拉爾薩等城邦都發現了檔案庫遺址,清理出泥板檔案近500,000塊。拉格什的神廟檔案館遺址屬於烏爾第三王朝期(西元前22至前21世紀),占3間多地下室。泥板檔案裝在盒子裏,擺放井然有序,主要是帳簿、商品目錄等,其中記載烏魯卡基那改革的泥板檔案,是研究蘇美爾城邦的重要史料。
  在阿卡德人統治時(西元前2371至前2190年),不僅有行政和經濟檔案館,還出現了檔案圖書館。如尼普爾城神廟的檔案圖書館,有80間庫房,所藏泥板大多為行政、經濟方面的文書,也有不少文學手稿。
  在古巴比倫第一王朝的漢穆拉比國王時期(西元前1792年至前1750年),已有了常設的辦公廳和專門登記國王指示和命令的書吏,但迄今未發現國王檔案館的遺跡。在拉爾薩,發現了漢穆拉比的全權代理人希尼金納姆的檔案館遺址,並發掘出漢穆拉比有關管理邊疆、修建運河以及解決臣民爭議的信件等。著名的〔漢穆拉比法典〕,是保存至今最古老最完整的一部法律文書,不僅刻在石柱上,也寫在泥板上。
  西元前14世紀中葉亞述人統治了兩河流域,建立起強大的亞述帝國。在阿蘇爾、杜爾沙魯金、尼尼微和卡拉赫4個古城都發現有國王檔案館的遺址。阿蘇爾的檔案館屬於西元前15至前13世紀,藏有法典及軍事長官等給國王的報告。亞述巴尼拔所建的尼尼微檔案圖書館,藏有25,000塊泥板文書,其中既有宗教神話、文學藝術、天文、醫學、數學等著作,也有法律、條約、命令、書信及王室的經濟報表和建築報告等檔案。這些泥板得到很好保護,存放在木箱或泥盒裡,分類排列,並有目錄和保管制度,重要的文書還精心製作有副本,有些泥板上還刻寫著神對盜竊泥板者施以懲罰的警告。
  新巴比倫王國(西元前626至前539年)的檔案遺物在尼普爾、基什、巴比倫尼亞等地都有發現,有泥板文書、金石銘文和圓筒印章等。在巴比倫尼亞發現的波斯王居魯士二世宣告波斯軍隊佔領巴比倫的本文,是極珍貴的歷史文件。在尼普爾發現一個商業檔案庫,稱為「穆拉樹之子商家」,可使人們對當時的商業活動有所了解。對這一時期的檔案管理情況則所知甚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古代兩河流域檔案管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