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亞歷山大里亞學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lexandria School
作者: 林永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356~323 B.C.)東征,於西元前332年在埃及北部建立亞歷山大里亞港(Alexandria),將古希臘文化(Hellenism)帶至此處;繼而經歷代王室貴族大力獎勵補助,各方飽學之士聚集於此授徒講學,標榜傳授柏拉圖主義(Platonism)。但已非柏拉圖思想之原貌,而且學派很多,各有專攻與專精。
  從哲學與神學來看,此派是取猶太宗教與希臘哲學折衷而成的學派。特別偏好柏拉圖主義的沉思、神祕、神力和有關宗教的要素。以猶太教為主,希臘哲學為輔,例如費龍(Philon)專攻柏拉圖(Plato, 427~347 B.C.)與斯多噶派(Stoicism),又將二者的思想與猶太教教義揉合,作為解釋舊約與希臘古時宗教思想,想藉此說服人們相信他的學說乃是傳自摩西(Moses)。有人稱之為猶太式的亞歷山大里亞學派。
  又有以希臘哲學為主,宗教思想為輔,摻雜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死後的懷疑論以及斯多噶派之禁欲主義所形成的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以柏拉圖的神祕思想為根據,形成一宗教的世界觀,而以精神的世界為歸宿。此派的代表者為柏羅提那斯(Plotinus, 205~270)。柏氏認為宇宙的本體為「太一」(The One),「太一」即「神」,神超越萬有與意識,為完美無缺的實體和萬有的根源。柏氏所提倡的汎神主義,認為一切個體都從神取得生命,有人稱之為真正的亞歷山大里亞學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亞歷山大里亞學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