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風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uó fēng |
解釋:
1.國家的風俗。《史記.卷三.殷本紀》:「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以觀國風。」 2.《詩經》中各國的民間歌謠。即諸侯採擷其國的民歌,貢獻於天子,並由樂官統籌管理。《詩經》共分十五國風,即〈周南〉至〈豳風〉各篇皆屬之。《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國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傅元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風是〔詩經〕三種體裁之一;〔詩經〕三百零五篇中,〔國風〕有一百六十篇。朱熹〔詩集傳〕說:「國者,諸侯所封之域;而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國的民間歌謠。而研習時多以周、召二南合為一組,邶、鄘、衛風等併為一組。 十五國風的地域分布甚廣;主要為黃河兩岸,以中原為主,包括今陝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其產生年代,大多為東周作品,西周較少。 〔國風〕的作品大部分為民間集體創作,為〔詩經〕的精華,文學價值高;內容多采多姿:有男女言情思慕之戀歌,如〔鄭風.蘀兮〕、〔魏風.汾沮洳〕;有農村生活苦樂之歌,如〔豳風.七月〕、〔魏風.十畝之間〕;有諷刺諸侯之醜惡,如〔齊風.南山〕、〔邶風.新臺〕;有戰亂征役之苦,如〔邶風.擊鼓〕、〔魏風.陟岵〕;有棄婦怨偶之悲,如〔衛風.氓〕、〔邶風.谷風〕等,也各自表現出諸侯國的狀況和民風的特點。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國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