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公民意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ivic Consciousness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公民意識」係指一個人發展出對民族國家(nation-state)積極的與意義深長的愛慕(attachment)。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傑諾維茲(Morris Janowitz)鑑於在一個已開發的工業化社會與一個高度相互依賴的世界中,若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僅限於教導傳統的愛國主義(patriotism)或形式上的國家主義者的意識型態(nationalist ideology),顯然是不適當的;他發現國家的與愛國的限制,因此在一九八三年提出「公民意識」一詞。公民意識與國家及國際責任與義務是一致的,包含理性(reason)、自我批判(self-criticism)、與個人的擔當(personal commitment)。在特殊的情況下,公民意識是歷程(process),經由此歷程,國家愛慕(national attachments)與義務就會形成尋找超國家的公民(supranational citizenship)。「公民意識」一詞是複合的,其旨意在於避免愛國心的消極內涵(negative connotations)以及意識型態經常出現的含糊(persistent ambiguities)。其意亦欲在今日高度相互依賴的世界中,明確地重建愛國心,使之成為公民資格與公民教育的一種形態 。公民資格(citizenship)包含國家主義和愛國主義,但並不意謂對外國人的無理仇視或恐懼,或者是黷武思想(militarism)。意識型態需要徹底的反省確認,並引起廣泛的遵行。它為大部分或所有生活狀態提供給擁護者一種強制的行為法則。相對的,愛國主義並不建立於精心推敲或複雜的理念(ideas)與象徵(symbols)體系之上。愛國主義是對其一領土(territory)與社會的根本上的愛慕(a primordial attachment),一種深度感情以及原始的歸屬感(a primitive sentiment of belonging),一種認同感(a sense of identification)類似於宗教的、種族的或民族的認同。當然,歷來愛國主義都被認為是現代國家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包含一種自動且幾乎未加思考的反應,在此意義上,它類似於意識型態,但是它沒有提供明確的行為法則,而僅是提供行動的概括化的導向(generalized orientation)。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公民意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