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追求意義的意志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ill to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奧國心理學家佛蘭寇(Viktor E. Frankl, 1905~ )認為:人生意義的追求,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是一股主要的力量。這個意義是唯一的,是特殊的,是本應如此的,是能夠成就他的。只有等到目標達到了,或有所成就,才能使個人追求意義的意志獲得滿足。
  人是在追求意義「滿足」或「圓滿」,這兩種意義對人而言,有其重要性。這種追求,對於追求者來說,在高層次時,並不希望能成為什麼,而是希望有什麼。例如人們不希望自己成為聖者,而希望有道德行為,或者有一顆安然自得的心。
  佛蘭寇認為:人之追求意義和價值,可以引起內在精神的奮發,這種精神的奮發,在心理健康上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如「世界不算什麼!」(There is nothing in the world!)這句話相信會幫助人活下去,相當有效,甚至在最惡劣的情況下亦然。因為經驗告訴人們:人的生命賦有意義。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生命哲學觀點亦認為:「有為何而活的理由,才能忍受任何遭遇」。
  人所追求的意義可以分為兩方面:
  1.具體的:如生命的意義、物質、金錢或其他方面的意義,這些都是有形的。
  2.抽象的:如名譽、象徵、境界等,這些都是無形的。以境界而言,達到某一境界就能滿足,因而造成每個人所希望達到的境界不同。而且境界的高低與人的教育水準有關。受教育越高的人,所追求的境界也越高,也就是期望值也越高。
  人受教育,學校及相關的人士(教師、父母、親友)時常在鼓勵受教者去追求個人及社會所期望的意義。而且人之追求意義的意志,在於完成促進人生意義、實現價值、達到理想。這些成為人生最重要的目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追求意義的意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