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詞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án cí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彈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án cí |
解釋:
一種曲藝。流行於南方各省,表演者大都在一人至三人,有說有唱;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或再加上琵琶、揚琴陪襯。唱詞多為七字句。曲調、唱腔則因地而異,如蘇州彈詞、揚州彈詞、長沙彈詞等。也稱為「搊彈詞」。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彈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Tan Ts´ |
作者: | 郭玉茹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曲藝。流行於中國南方的說唱音樂,以伴奏使用彈撥樂器而得名,在表演時有說有唱,一人表演時,自彈琵琶或三弦伴唱,稱為〈單檔〉;兩人表演時,一人彈琵琶,一人彈三弦,輪流演唱同彈伴奏,稱為〈雙檔〉;也有三人以上表演的,並加用二胡、揚琴等樂器伴奏;在明代也有用小鼓或拍板伴奏的。彈詞的作品大多數是長篇的,在語言上有土音與國音的區別,土音以蘇州話居多,國音是用北京話寫的;其欣賞者主要是小市民和婦女,婦女非但是彈詞的欣賞者,有些人也是表演者,另一些人還是唱本的寫作者。一般認為,彈詞是從唐代變文演化而來,元末楊維禛所作的〈四游記彈詞〉,是現知最早以〈彈詞〉命名的唱本。著名的彈詞唱本有《義妖傳》、《珍珠塔》、《玉蜻蜓》、《天雨花》、《筆生花》、《再生緣》、《桃花扇》等。 |
|
參照: 《中國音樂史》、《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彈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