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焦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ㄨㄥ西˙ㄒㄧㄅㄟˋㄕㄠㄔㄥˊㄎㄨㄏㄟ˙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ㄐㄧㄠㄏㄟ」、「ㄕㄠㄐㄧㄠ˙ㄌㄜ。」、「ㄅㄚˇㄇㄧㄢˋㄅㄠㄎㄠˇㄐㄧㄠ˙ㄌㄜ」。
  2. ㄉㄨㄥ西˙ㄒㄧㄅㄟˋㄏㄨㄛˇㄕㄠㄎㄨㄏㄨㄛˋㄎㄠˇㄐㄧㄠ˙ㄉㄜㄔㄡˋㄨㄟˋㄖㄨˊ:「ㄔㄨˊㄈㄤˊㄌㄧˇㄔㄨㄢˊㄌㄞˊㄧˊㄓㄣˋㄐㄧㄠㄨㄟˋ。」
  3. ㄍㄢㄗㄠˋㄖㄨˊ:「ㄔㄨㄣˊㄐㄧㄠㄎㄡˇㄗㄠˋ」、「ㄎㄡˇㄍㄢㄕㄜˊㄐㄧㄠ」。
  4. ㄓㄠㄐㄧˊㄒㄧㄣㄐㄧˊㄖㄨˊ:「ㄐㄧㄠㄐㄧˊ」、「ㄐㄧㄠㄌㄩˋ」、「ㄐㄧㄠㄗㄠˋㄅㄨˋ」、「ㄊㄚㄔˊㄔˊㄅㄨˋㄌㄞˊㄉㄥˇㄉㄜˊㄨㄛˇㄏㄠˇㄒㄧㄣㄐㄧㄠ!」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焦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āo
解釋:
  1. 物體經火燒而失去水分,以致顏色黃黑,並發生乾枯、脆硬等現象。
    【例】一場大火,將這座小山的樹木都燒焦了。
  2. 乾燥。
    【例】脣焦口燥
  3. 煩惱、著急。
    【例】心焦
  4.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āo
解釋:
[形]
1.物體經過火燒後,變黃黑脆硬的樣子。如:「焦黑」、「焦土」、「焦饅頭」、「焦油條」。
2.乾燥、乾枯。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歎息。」
[動]
1.物體經火燒而致枯黑、脆硬。如:「燒焦」。《左傳.哀公二年》:「卜戰,龜焦。」
2.煩惱、著急。如:「焦慮」。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八二首之三三:「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假如你焦他沒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個孫媳婦,一家一計過日子?」
[名]
1.國名。周代姬姓諸侯國,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陝縣南。
2.姓。如漢代有焦延壽。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a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形容物體乾燥,沒有水分。
反義詞:
音讀: tsiau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na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a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