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碎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ㄕˊ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3
  • 漢語拼音 suì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ㄆㄛˋㄌㄧㄝˋㄔㄥˊㄌㄧㄥˊㄙㄢˇㄖㄨˊ:「ㄙㄨㄟˋㄌㄧㄝˋ」、「ㄆㄛˋㄙㄨㄟˋ」、「ㄈㄣˇㄙㄨㄟˋ」、「ㄏㄨㄚㄆㄧㄥˊㄅㄟˋㄕㄨㄞㄙㄨㄟˋ˙ㄌㄜ!」
  2. ㄞˋㄕㄨㄛㄏㄨㄚˋ˙ㄉㄜㄖㄨˊ:「ㄗㄨㄟˇㄙㄨㄟˋ」、「ㄒㄧㄢˊㄧㄢˊㄙㄨㄟˋㄩˇ」。
  3. ㄒㄧˋㄒㄧㄠˇㄅㄨˋㄨㄢˊㄓㄥˇ˙ㄉㄜㄖㄨˊ:「ㄙㄨㄟˋㄆㄧㄢˋ」、「ㄙㄨㄟˋㄅㄨˋ」、「ㄙㄨㄟˋㄏㄨㄚ」、「ㄙㄨㄟˋㄒㄧㄝ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碎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uì
解釋:
  1. 破裂。
    【例】破碎、粉碎、碾碎
  2. 零星、不完整的。
    【例】碎布、碎花、碎銀
  3. 瑣細、煩雜。
    【例】瑣碎
  4. 言語囉嗦。
    【例】嘴碎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uì
解釋:
[動]
破裂。如:「破碎」、「粉碎」。《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西遊記》第一○回:「不容分說,就把他招牌、筆、硯等一齊捽碎。」
[形]
1.細小、不完整的。如:「碎布」、「碎石」。《漢書.卷三○.藝文志》:「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水滸傳》第三回:「只自收拾了些少碎銀兩,打拴一個包裹。」
2.瑣細、煩雜。如:「瑣碎」。《晉書.卷四五.劉毅傳》:「尚書以毅懸車致仕,不宜勞以碎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應論華而疏略,陸賦巧而碎亂。」
3.言語叼絮、囉嗦。如:「閒言碎語」。《紅樓夢》第六二回:「二則姨媽老人家嘴碎饒這麼樣,我還聽見常說你們不知過日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uì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破裂、粉碎。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