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僮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ㄖㄣˊ
  • 部首外筆畫 12
  • 總筆畫 14
  • 漢語拼音 [一]tóng[二]zhuà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ㄍㄨㄥㄖㄣˊ使ㄕˇㄏㄨㄢˋ˙ㄉㄜㄋㄧㄢˊㄧㄡˋㄋㄨˊㄆㄨˊㄖㄨˊ:「ㄊㄨㄥˊㄆㄨˊ」、「ㄐㄧㄚㄊㄨㄥˊ」、「ㄕㄨㄊㄨㄥˊ」。

注音:
解釋:

ㄓㄨㄤˋㄗㄨˊㄓㄨㄥㄍㄨㄛˊㄕㄠˇㄕㄨˋㄇㄧㄣˊㄗㄨˊㄐㄧˊㄓㄨㄤˋㄗㄨˊㄈㄣㄅㄨˋㄗㄞˋㄉㄚˋㄌㄨˋㄉㄧˋㄑㄩ˙ㄉㄜㄍㄨㄤˇ西ㄒㄧㄍㄨㄤˇㄉㄨㄥㄏㄢˋㄩㄣˊㄋㄢˊㄧˊㄉㄞ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僮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óng
解釋:
  1. 供人使喚的年幼奴僕。
    【例】家僮、書僮
注音:
漢語拼音: zhuàng
解釋:
  1.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即壯族。分布在中國大陸廣西、廣東和雲南一帶。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óng
解釋:
[名]
1.未成年的人。《說文解字.人部》:「僮,未冠也。」《左傳.哀公十一年》:「公為與其嬖僮汪錡乘皆死,皆殯。孔子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春秋左氏音義之六》:「八歲至十九歲為殤。」
2.奴僕、奴婢。如:「家僮」、「書僮」。《文選.李密.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唐.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購僮羅捕之,殺鼠如丘。」
3.姓。如漢代有僮尹。
注音:
漢語拼音: zhuàng
解釋:
[名]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即壯族。參見「壯族」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 ㄊㄨㄥˊ

1. 未成年者。《說文解字.人部》:「僮,未冠也。」《左傳.哀公十一年》:「公為與其嬖僮汪錡乘皆死,皆殯。孔子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

2. 奴僕、奴婢。《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臨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孫家僮八百人,程鄭亦數百人。」唐.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購僮羅捕之,殺鼠如丘。」

3. 愚昧無知貌。如:「僮昏」、「僮蒙」。《正字通.人部》:「僮,無知貌。」

4. 姓。如漢代有僮尹。

㈡ ㄓㄨㄤˋ

「僮族」:少數民族名,今稱「壯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大陸地區廣西省,廣東、雲南、貴州、湖南省亦有散居。社會由一夫一妻之小家庭組成,有婚後不落夫家之習俗。傳統住屋形式為「干欄」,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有南北兩種方言。大都兼通漢語文。信仰多神,崇拜巨石、老樹、高山和祖先,除此之外,亦見佛、道教之傳布。在傳統文獻中有「獞族」、「撞族」、「僮族」之記載,此三字讀音均為「壯」,是壯族之另稱。

注音: ㈠ㄊㄨㄥˊ ㈡ㄓㄨㄤ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僮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