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系統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System Theory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系統理論是由葛佐爾斯(Jacob W. Getzels)、林發姆(James M. Lipham)及堪布(Roald F. Campbell)所發展的,其主要概念架構以下圖表示之。
  
  資料來源:J.W. Getzels, J.M. Lipham, and R.F. Compbel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s a Social Process(New York:Harper & Row, 1968), P.105.
  蓋佐爾斯等人認為教育組織是一個社會系統,社會系統中成員的行為是由機構和個人兩個層面交互作用而成的。機構是由角色所構成,而角色則被賦予期望,這三者(即機構、角色、期望)構成社會系統的規範層面(nomothetic dimension)。個人具有人格,而人格則由需要傾向所產生,這三者(即個人、人格、需要傾向)構成社會系統的個殊層面(idiographic dimension)。社會系統中的規範層面和個殊層面共同塑造了社會系統中成員的行為。
  蓋佐爾斯等人並且認為社會系統必然受到環境所影響,而環境係以文化作為代表的,因此無論是社會系統中的規範層面或是個殊層面,都受到上層社會系統(supra social system)中的文化層面所影響,而文化是由民風所構成,民風則由價值觀念所發展而成的。也就是說,文化的差異配合著民風,會產生不同的價值導向;而這些價值導向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個人的人格需要和機構的角色期望。
  根據社會系統理論,一個組織若要作最佳的運作,則需兼顧效能(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及滿足(satisfaction)。效能係指組織整體目標的達成,效率是指成員個人目標的完成,而滿足乃指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的整合。換句話說,當成員所表現的行為,和機構的角色期望相吻合時,則效能最高;如果成員的行為和個人的人格需要相符合時,則效率最高;如果成員覺得他個人的需要和機構的期望相一致時,則其滿足感乃高。
  又根據前述,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依情境的不同,而交互運用規範型領導(nomothetic leadership)和個殊型領導(idiographic leadership),一方面強調組織目標的達成,另一方面注意成員個人情感需要的滿足。此外,領導者除了應善用機構所賦予的法定職權外,尚應發揮個人的道德和專業知識,以獲得成員表裡一致、口服心服的認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系統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