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卡森,卡洛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rlson, Carolyn (1943-)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美國舞蹈家、編舞家。祖籍芬蘭,生於加州渥克蘭(Oakland),在「猶他大學」(Utah University)唸書時開始接觸現代舞,後來加入「舊金山芭蕾舞團」。1966年到1971年間,成為「尼可萊斯舞團」(Nikolais Dance Theatre)團員,受到莫瑞.路易斯(Murray Louis)的賞識,常以獨舞身分出現。1968年,隨「尼可萊斯舞團」到歐洲演出,在巴黎藝術節中被選為最傑出的舞者。1971年,她離開「尼可萊斯舞團」,以獨舞者和編舞家的身分,加入法國「安妮.貝朗舍(Anne Béranger)舞團」,不久之後,她自己獨立編舞。1972年,以《殘夢的祭儀》(Rituel pour un rêve mort)一舞參加亞維儂(Avignon)藝術節獲獎。1973年,在作曲家瓦瑞斯(Edgar Varèse)紀念之夜中,她為「巴黎歌劇院」編作《密度21.5》(Densité 21.5)的作品極為成功,從此成為巴黎及歐洲各地歌劇院競相聘請的名編舞家。她除了接受編舞邀請之外,自己還和低音提琴家菲立浦斯(Barre Philips),燈光設計家戴維斯(John Davis)合作,以獨舞的形式演出。無論在表演、教學或編舞方面,表現都非常傑出。法國舞蹈界把她譽為繼鄧肯(Isadora Duncan)、聖丹尼絲(Ruth St. Denis)和葛蘭姆(Martha Graham)之後,美國最傑出及有重要貢獻的女性舞蹈家之一,對她的藝術貢獻和成就極為敬重。她的舞蹈風格自然優雅,帶有東方哲學的色彩,表現出超俗的精神與詩意。重要作品:《殘夢的祭儀》(Rituel pour un rêve mort, 1972)、《密度21.5》(Densité 21.5, 1973)、《沙漏 ── 桎梏》(Sablier-Prison, 1974)、《瘋子們的金子和金痴》(L´or de fous et les fous d´or, 1975)、《檣》(Spar, 1975)、《X Land, X Land, Next Land》(1975)、《風,水,沙》(Wind, Water, Sand, 1976)、《這個,那個,其他》(This, That, the Other, 1977)、《Cipher》(1978)、《馬年》(The Year of the Horse, 1978)、《緩慢、沈重和憂鬱》(Slow, Heavy and Blue, 1980)、《建築者》(The Architects, 1980)、《Unidici Onde, 1981》、《Under Wood, 1982》、《Chalk Work, 1983》、《藍色女士》(Blue Lady, 1983)、《黑暗》(Dark, 1988)、《大平原》(Steppe, 1990)、《Ver d´ici, the View, 1995》。
參照:
Albin Michel《Carolyn Carlson》、M. Michel & I. Ginot《La danse au xxe siècle》1995、Le Cenam《La danse en France》、Longman《Dance Handbook》199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卡森,卡洛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