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生死欲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雪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生死欲惡」出於〔孟子.告子上〕,指出在生和死、欲和惡之間,要作有價值的選擇。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裏,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基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基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孟子先舉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時候,要選擇一種更可貴的,並用以說明生命與大義在難以兼得的時候,也只有選擇其中之一。珍愛生命、懼怕死亡,乃是人之常情。但是人生中若還有此生命更珍貴的東西,更值得追尋,那就可以捨棄生命了,因此不能為了維持生命而失去立場;同理,死亡固然令人懼怕厭惡,若還有比死亡更今人厭惡的事情,寧可慷慨赴義,而不偷安苟活。
  要想把人所追尋和厭惡的目標超脫於生死之外,是要秉持義理良心做決定,否則一旦面臨生死利害的緊要關頭,便不免做出不顧禮義,而違背良心的事。所以人只有堅守天賦良心,才能在重要的關鍵做出「舍生取義」的抉擇,也就是說,可以義無反顧地捨棄生命而求取大義。
  孟子的這個說法,或許在平時無法得到證明,除非真正面臨生死關頭,才知道貪生和取義的差別。歷史事件中有許多這樣的例證:貪生苟活的人,只保住了生理的生命,然而在其後的歲月中,卻活在羞恥裡;捨生取義的人,當時是犧牲了生命,然而卻流芳百代,也就是說換得了不死的精神生命。有了這番了解,在遇到必須做抉擇時,就知道該如何選擇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生死欲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