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 - 教育百科
抵 |
|
- 部首 手
- 部首外筆畫 5畫
- 總筆畫 8畫
- 漢語拼音 d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ǐ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ǐ |
解釋:
[動] 1.擋、抗拒。如:「抵擋。」《水滸傳》第六三回:「如今宋江領了兵圍城,賊寇浩大,不可抵敵。」 2.排擠。《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范雎)激卬萬乘之主,界涇陽、抵穰侯而代之,當也。」《後漢書.卷二八上.桓譚馮衍列傳.桓譚》:「性嗜倡樂,簡易不修威儀,而憙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抵。」 3.衝突、觸犯。如:「你的話前後抵觸,矛盾極了!」《漢書.卷四.文帝紀》:「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 4.價值相當,可互相頂換。如:「抵債」、「一命抵一命」。唐.杜甫〈春望〉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5.互相抵消。如:「收支相抵」。宋.晏殊〈清平樂.春花秋草〉詞:「總把千山眉黛掃,未抵別愁多少。」清.孫奇逢《中州人物考.卷五.方正.常知州維翰》:「然停賦則病國,吾願輸家財抵之。」 6.頂、支撐。如:「手抵著下巴。」「用根棍子把門抵住。」 7.到達。如:「安抵家門」、「行抵某處」。《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遂從井陘抵九原。」 8.投擲。漢.張衡〈東京賦〉:「藏金於山,抵璧於谷。」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ǐ |
解釋:
[動] 擊、輕敲。《戰國策.秦策一》:「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一八首之一:「願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行路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注音: | ㈠ㄉㄧˇ ㈡ㄓˇ |
正字: | 扺 |
異體字/附錄字內容: |
〔關鍵文獻〕 《正字通.手部》。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抵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