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白琵鷺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白琵鷺
英文名: Platalea leucorodia leucorodia
描述:
全身白色,臉上裸露皮膚黃色或肉色,喙直而扁平、鉛灰色有黑色皺紋,尖端帶有黃色,擴大成匙狀。跗蹠和趾黑色。繁殖季頭後的羽毛變長形成羽冠,喉部下方裸露皮膚呈黃色或橘色,前胸有黃色,但黃色的面積有個體變異;不繁殖的成鳥沒有黃色胸斑或羽冠。亞成鳥與成鳥相似,但喙呈粉紅色,初級飛羽有黑色羽尖。
分布:
在亞洲北部繁殖,在亞洲南部度冬。台灣最常出現的地點是台南曾文溪口及宜蘭的蘭陽溪口等濕地。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和台東等地面積較大型的濕地中也有出現的紀錄。
作者: 劉小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urasian Spoonbill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Platalea leucorodia
形態:
體長約79~89公分。喙鉛黑色,長直而平,中段較窄,先端黃色擴展成匙狀,上喙有黑皺紋。全身羽色大致白色,夏季時頭後飾羽及胸部羽毛轉為黃色。腳黑色。
分布:
共3亞種,分布於歐亞大陸溫帶及熱帶地區、印度、非洲東北部及西非之熱帶地區。候鳥,秋冬時會向熱帶地區遷徙。
生態習性:
性喜群聚在沼澤、湖畔、瀉湖、河囗等地區的淺水區。覓食的方式是喙微張,浸在水中,左右橫掃,觸到魚類、蝦類或其他水生動物時馬上吞食。通常成小群排成一直線覓食,由於可以吃到被兩旁琵鷺走動時驚起的獵物,這種覓食方式可能有助於提高覓食效率。琵鷺容易被人類所驚擾,將溼地排水或是污染環境等行為都對其棲息地造成破壞,因此在某些地方琵鷺的數量已大量減少。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科:
科(Family Threskiornith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白琵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