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曾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ㄩㄝ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2
  • 漢語拼音 [一]zēng[二]cé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ㄧㄤㄍㄜˊㄌㄧㄤˇㄉㄞˋ˙ㄉㄜㄖㄨˊ:「ㄗㄥㄗㄨˇ」、「ㄗㄥㄙㄨㄣ」。
  2. ㄒㄧㄥˋ
注音:
解釋:

ㄧˇㄐㄧㄥㄅㄧㄠˇㄕˋㄒㄧㄥˊㄨㄟˊㄉㄨㄥˋㄗㄨㄛˋㄧˇㄐㄧㄥㄈㄚㄕㄥㄍㄨㄛˋㄖㄨˊ:「ㄘㄥˊㄐㄧㄥ」、「ㄙˋㄘㄥˊㄒㄧㄤㄕ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ēng
解釋:
  1. 重疊的、中間隔兩代親屬關係的。
    【例】曾孫、曾祖父
  2. 姓。
注音:
漢語拼音: céng
解釋:
  1. 嘗,表示過去發生過、經歷過。
    【例】曾經、未曾、似曾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ēng
解釋:
[副]
1.乃、竟然。《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2.尚且。《列子.湯問》:「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形]
重疊的,中間隔兩代親屬關係的。如:「曾祖父」、「曾孫」。
[動]
加多。同「增」。《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名]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曾參。
注音:
漢語拼音: céng
解釋:
[副]
嘗、已經。表示行為、動作已經發生、進行過。如:「似曾相識」。《公羊傳.閔公元年》:「莊公存之時,樂曾淫于宮中。」《史記.卷一○一.爰盎鼂錯傳》:「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形]
1.重疊的、一重一重的。通「層」。唐.杜甫〈成都府〉詩:「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2.深。《文選.郭璞.江賦》:「若乃曾潭之府,靈湖之淵,澄澹汪洸,瀇滉淵泫。」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 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a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si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sî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san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ㄗㄥ

1. 乃、竟然。《說文解字.八部》:「曾,詞之舒也。」清.段玉裁.注:「曾之言乃也。」《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管子.大匡》:「其於我也,曾若是乎。」

2. 尚且。《列子.湯問》:「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 相隔兩代之親屬關係。如:「曾祖父」、「曾孫」。唐.杜甫〈狄明府〉詩:「梁公曾孫我姨弟,不見十年官濟濟。」

4. 加多。通「增」。《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 姓。如春秋魯有曾參。

㈡ㄘㄥˊ

1.嘗、已經。表示行為、動作業已發生。如:「似曾相識」。《公羊傳.閔公元年》:「莊公存之時,樂曾淫於宮中。」《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2.深。晉.郭璞〈江賦〉:「若乃曾潭之府,靈湖之淵,澄澹汪洸,瀇滉淵泫。」

3.重疊、層層相疊。通「層」。《楚辭.宋玉.招魂》:「曾臺累榭,臨高山些。」唐.杜甫〈成都府〉詩:「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注音: ㈠ㄗㄥ ㈡ㄘ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曾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