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境研究 - 教育百科
情 | |
境 | |
研 | |
究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ntextual Research |
作者: | 林曉雯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情境研究屬詮釋性研究的成員之一;它強調存自然的或非操控的情境中著手研究,以獲取直接、不扭曲的第一手資料。在自然的情境中所展現的訊息是動態的,不斷進行交互作用的。研究者描述情境中所發生的一切事件,所有的資料都必需透過主體所在的情境中加以詮釋,並進一步由成分間組成的關係網和所在之大環境之關係中,探討其深層的意義。 情境研究的盛行,主要由於欠缺學習、教學理論以引導研究者產生假設,並進行探究。此外心理的或教育的測量技術也不足。由於研究本質的不同,研究者反對應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模式及方法學於社會科學研究中。因此研究者轉而尋求在假設、主張、方法學上更能切合教學研究本質的情境研究,以期建立教育研究的科學性。 情境研究的基本主張是,任何物理的、歷史的、物質的、社會的環境對身處其內的人的想法及行動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所有的行動都必須置於所在的大情境下加以詮釋。此種研究反對情境獨立及概括性的陳述,例如學生學習科學的問題,並不是將之置於獨立、隔離、實驗的情境中加以檢視,而是必需放在人的觀點、學校及教室的環境下,並考慮學生的先行知識、教學中的其他人,周圍的相關資源等因素加以分析探究。對於抑制或促進科學學習的人的、物質的、歷史的、文化的因素都需加以檢視。 教與學的活動大都發生在教室中,教室是教師和學生交互影響產生的複雜系統。研究者在探究教學問題時,通常必須融入教室生活中一段相當的時間,因此研究者和研究主體的關係,研究者扮演的角色,研究者的觀點都會影響研究的內容與品質。這種研究中常使用的方法包括參與性觀察、晤談、文獻分析等。研究者常採用三角校正以確認其結論,增加研究的效度。最後將資料置於整體的情境下考量,以詮釋教學行動背後的意義。 情境研究為科學教育學者提供一種有效的工具,使他們了解科學教學的本質與真義,並提供具體、豐富、深入的資料。情境研究也提供科學教師一可行的方式,在受過訓練後,教師可以和同事或大學教授共同合作,在教室中研究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以便進一步了解教與學的問題,改進科學教學,達到提升教學成效的目的。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情境研究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