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家庭社會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amily Socialization
作者: 宋明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家庭社會化指在家庭中所進行的社會化過程。所謂社會化過程,乃指人從與生俱來的生物我(animal self)轉化成社會我(social self)的過程。此過程有兩個層面:一是社會文化價值的傳承過程;一是個人人格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社會化的主要單位有家庭、同儕團體、學校、工作場所、大眾媒體等。其中以家庭最為重要。因為家庭不僅是兒童最早的社會環境,也是與其生存關係密切的社會單位。此期行為的可塑性最大,而且幼兒無獨立生存的能力,完全依賴他人(主要是父母)的保護及照顧,才得以生存。這種高度依賴性、必然性與可塑性等,成為家庭社會化的特色。
  家庭成員有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等。這些人都會對人格的形成產生相當的影響力。其中以父母的影響力最大,影響到個人終生的思想及行為。凡個人的基本態度、價值、信仰、理想、習慣、道德等,均會受到父母等重要他人的影響。
  個人的教育過程開始於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師。通過親密的情感交流,父母所具有的價值、理想、信仰等,經由認同及內化,融入兒童的人格,而成為兒童的理想、價值、態度等。父母的價值教育或道德的社會化功能,非任何其他機構(如學校、大眾媒體等)所能取代。
  父母管教子女的方法,影響兒童人格的形成甚鉅。如太過嚴格,容易產生權威性、攻擊性或抗拒性人格。太過溺愛,則易形成不成熟、無責任感或感情衝動之人格。過分保護,易成服從性、依賴性人格;過度冷漠,則容易形成憤激、輕浮、情緒不安定等特性。
  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社會階級歸屬等因素與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有關。如工人階級的父母,常以傳統權威方式教導子女,而中產階級父母,多以民主方式教導子女。結果前者容易產生他律型人格,而後者易於形成自律型人格。
  兒童的性別、出生次序等也會影響其社會化過程。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如核心家族化、離婚、單親家庭之增加等),家庭社會化的功能深受影響。家庭教育功能的嚴重衰退,乃是今日社會問題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家庭社會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