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蜻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ㄑㄧㄥㄊㄧㄥˊㄧˋㄓㄨㄥˇㄇㄞˋㄔˋㄌㄟˋㄎㄨㄣㄔㄨㄥˊㄈㄣㄊㄡˊㄒㄩㄥㄈㄨˋㄙㄢㄅㄨˋㄊㄡˊㄅㄨˋㄧㄡˇㄧˊㄉㄨㄟˋㄈㄨˋㄧㄢˇㄈㄨˋㄅㄨˋㄒㄧˋㄔㄤˊㄈㄣㄕㄨˋㄐㄧㄝˊㄏㄨㄟˋㄅㄨˇㄕˊㄎㄨㄣㄔㄨㄥˊ
  2. ㄑㄧㄥㄊㄧㄥˊㄉㄧㄢˇㄕㄨㄟˇㄑㄧㄥㄊㄧㄥˊㄔㄤˊㄩㄥˋㄨㄟˇㄅㄚㄉㄧㄢˇㄕㄨㄟˇㄔㄢˇㄌㄨㄢˇㄗㄞˋㄕㄨㄟˇㄓㄨㄥ。①ㄅㄧˇㄩˋㄓˇㄧㄡˇㄅㄧㄠˇㄇㄧㄢˋ˙ㄉㄜㄐㄧㄝㄔㄨˋㄦˊㄇㄟˊㄧㄡˇㄕㄣㄖㄨˋ˙ㄉㄜㄇㄧㄠˊㄒㄧㄝˇㄊㄧˇㄏㄨㄟˋㄖㄨˊ:「ㄋㄧˇ˙ㄉㄜㄉㄚˊㄢˋㄓˇㄋㄥˊㄙㄨㄢˋㄕˋㄑㄧㄥㄊㄧㄥˊㄉㄧㄢˇㄕㄨㄟˇㄇㄟˊㄧㄡˇㄕㄣㄖㄨˋ˙ㄉㄜㄆㄡˇㄒㄧ。」②ㄒㄧㄥˊㄖㄨㄥˊㄌㄞˊㄑㄩˋㄘㄨㄥㄘㄨㄥㄓˇㄧㄡˇㄉㄨㄢˇㄓㄢˋ˙ㄉㄜㄊㄧㄥˊㄌㄧㄡˊㄖㄨˊ:「ㄇㄟˇㄘˋㄋㄧˇㄉㄠˋㄓㄜˋㄌㄞˊㄗㄨㄥˇㄕˋㄑㄧㄥㄊㄧㄥˊㄉㄧㄢˇㄕㄨㄟˇㄅㄢ˙ㄉㄜㄧˋㄌㄞˊㄐㄧㄡˋㄗㄡ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蜻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īng
解釋:
  1. →蜻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īng
解釋:
參見「蜻蜓」、「蜻蛉」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蜻蛚」:即蟋蟀。《說文解字.虫部》:「蜻,蜻蛚也。」《廣韻.平聲.清韻》:「蜻,蜻蛚,蟋蟀也。」晉.張協〈雜〉詩十首之一:「蜻蛚吟階下,飛蛾拂明燭。」

2.「蜻蜓」:昆蟲綱蜻蛉目。身體細長,頭部有複眼一對,胸部背面有膜質翅兩對。生活於水邊,捕食蚊蠅為生,乃是一種益蟲。唐.杜甫〈重遊何氏〉詩五首之三:「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西遊記》第四二回:「好便似蜻蜓撼石柱,怎生搖得半分毫?」或稱為「青蛉」、「䗌蜓」。

3.「蜻蛉」:昆蟲綱蜻蛉目。形似蜻蜓,但前翅前緣稍短,不能飛遠。《戰國策.楚策》:「王獨不見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俛啄蚉䖟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亦稱為「赤卒」、「赤衣使者」。

注音: ㄑㄧㄥ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蜻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