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綺想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priccio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綺想曲或稱隨想曲,是指一些不同種類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能展現出自由隨意的風格。
  十七世紀時,綺想曲是賦格(Fugue)的重要前驅之一,較其他曲式更為隨意些,其樂段較短且多重覆,使用的賦格主題也較為活潑,甚至有時會有些意想之外的半音穿插其間。巴洛克(Baroque)時代的另一種綺想曲則是標題性的(programmatic),包含一些特殊主題的應用,如模仿布穀鳥、夜鶯或鈴鐺的聲音,或是描寫田園的景色,代表作曲家如弗列斯柯巴第(G. Frescobaldi)、柯而洛(J.K.Kerll)與巴哈(J.S.Bach,1685~1750)等人。
  十九世紀時,一些作曲家包括孟德爾頌(B.F.Mendelssohn,1809~1847)與布拉姆斯(J.Brahms, 1833~1897)等人使用「綺想曲」的名稱以表一種性質多變與幽默的鋼琴短曲,這種曲子通常是三段式的。有時甚至綺想曲的名稱可用以表示雜曲(Potpourri)或是幻想曲(Fantasia)。帕格尼尼(N.Paganini,1782~1840)以「綺想曲」來表示他的展現小提琴技巧的曲子。在十九世紀以後,綺想曲的意義更為紛雜,柴可夫斯基(P.I.Tchaikovsky, 1840~1893)創作了綺想曲的管絃樂曲〔義大利綺想曲〕(Capriccio Italien);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則以綺想曲為名創作了一齣獨幕歌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綺想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