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績效預算 - 教育百科
績 | |
效 | |
預 | |
算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erformance Budgeting |
作者: | 廖又生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1949年美國政府行政機關組織委員會-即胡佛委員會(Hoover Commission)所提的行政革新報告,建議聯邦政府必須摒棄虛浮的中性預算(Neutral Budget)觀念,而要採依據職能、業務興計畫(Program)來編製預算 ,此為績效預算率先針對傳統預算(Traditional Budgeting)的內容進行修正的開始。大抵而言,績效預算要求經費與計畫緊密配合,以便分析政策執行的績效,其要點如下: (一)主張計算成本,運用成本會計(Cost Accounting)原理,分析過去活動成本,用以決定現在或未來的費用。因它是一項成本分析的預算制度,所以學者亦稱其為成本預算(Cost Budgeting)。 (二)以計畫為對象,使施行計畫與支出經費能相互配合,而使預算的編製、執行與考核有連貫性,以發揮規畫、組織與控制三合一的機能,以便行政機關可仰賴管理循環(Management Cycle)來調整自己的預算政策。 (三)重產出輕投入,著重於所產生的事物(The Things Which Does),而非所投入的事物(The Things Which Buys),它重視每一項活動所締造的成就,所以它另被稱為計畫預算(Program Budgeting)。 (四)編造方式精細,為精確品評每一項計畫所牽涉的事功、最終成果、過程、目的、專案(Project)等,它必須詳細設計表冊格式,以利設定績效標準。 (五)金額取決於績效、按勞務來分類、時間視野長、參與層面廣等,則是針對傳統預算之瑕疵所作的重大修正。 績效預算的好處在於同時控制經費與計畫,且能衡量每一項工作的績效;又因其是按用途並著重於最終產出來分類,所以對於工作計畫科目下的每一項工作成本,可以精確的計算;再則因其實行職能分類,所以制訂出許多內容詳實的書表,能比較部門間效能的高低。以上為績效預算法的幾項長處;但在實際運作上,它還是存有著美中不足之處,諸如績效標準訂定不易、服務性組織的一般公眾服務活動難有具體的標準單位可對之考核等。總之,對一般較為抽象或間接的價值,績效的考核便相對的要遭遇到困難,這是圖書館要採行績效預算制度時應注意的地方。 從傳統預算邁向績效預算,象徵著圖書館預算管理技術的進步,而兩次世界大戰間,圖書館預算實以績效預算法為主導,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規畫計畫預算系統(Planning Programming Budgeting System)問世後始告終止。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績效預算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