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性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ún xìng |
解釋:
是指結群的特性。也稱為「社會性」。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群性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ociability |
作者: | 李琪明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群性是指合群的特性,亦即一種社會化的性格。群性係由拉丁文socius(伙伴、同志)一詞假借而來,凡與人類朋黨或聚合有關的事務皆可稱群性。具體而言,有關群性內涵的研究通常包括依附、社會認知、道德、攻擊、利他行為、同儕關係、性別類型與領導等。不過,群性的探討應涵括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關於群性由何而生有不同的看法:一是天性說,認為人的特質中即具有合群的特性,人之所以能超越萬物並能不斷求取進步的要素就是能「群」;二是功利說,認為人本是自私自利,但為求取生存所以合群;三是道德說,認為群性是一種人類社會文化進步的精神表徵,要能合群必須有其分際與維持群體間互動的規範,因此群性就是道德的表現。 不過,群性具有發展性與範圍性。發展性是指群性是因年齡而發展,各個時期的群性重點與成熟度皆不同;範圍性是指群性因血緣、居住環境與社會文化等因素,而往往有不同的群性表現或是不同範圍的群性限制。 總之,在急遽變遷的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複雜之際,良好群性的發展與教導是重要課題。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群性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