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翕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ì |
解釋:
[動] 1.和好。《詩經.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 2.收斂、收縮。《易經.繫辭上》:「夫坤其靜也翕。」《文選.枚乘.七發》:「飛馬聞之,翕翼而不能去。」 3.吸引。通「吸」。《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載翕其舌。」唐.李白〈早過漆林渡寄萬巨〉詩:「漏流昔吞翕,沓浪競奔注。」 4.聚集。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翕集家門,傾動人物。」 [副] 和諧順服的樣子。參見「翕然」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hip
|
解釋:
|
|
音讀: |
hip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閉合、收斂。《說文解字.羽部》:「翕,起也。」清.段玉裁.注:「翕從合者,鳥將起必斂翼也。」《易經.繫辭上》:「夫坤其靜也翕。」漢.枚乘〈七發〉:「飛馬聞之,翕翼而不能去。」 2. 聚集。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翕集家門,傾動人物。」 3. 和好。《詩經.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 4. 吸引。通「吸」。《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載翕其舌。」唐.李白〈早過漆林渡寄萬巨〉詩:「漏流昔吞翕,沓浪競奔注。」 |
|
注音: | ㄒㄧ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翕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