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脾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ㄖㄣˊㄏㄨㄛˋㄑㄧˊㄊㄚㄉㄨㄥˋㄨˋㄊㄧˇㄋㄟˋ˙ㄉㄜㄑㄧˋㄍㄨㄢㄔㄤˊㄩㄢˊㄒㄧㄥˊㄔㄥˊㄔˋㄏㄜˊㄙㄜˋㄨㄟˋㄩˊㄈㄨˋㄑㄧㄤㄗㄨㄛˇㄕㄤˋㄘㄜˋㄨㄟˋㄉㄧˇㄨㄞˋㄘㄜˋㄐㄩˋㄓˋㄗㄠˋㄅㄞˊㄒㄧㄝˇㄑㄧㄡˊㄈㄣㄐㄧㄝˇㄏㄨㄥˊㄒㄧㄝˇㄑㄧㄡˊㄔㄨˊㄘㄤˊㄊㄧㄝˇㄓˊ調ㄊㄧㄠˊㄐㄧㄝˊㄉㄢˋㄅㄞˊㄓˊ˙ㄉㄜㄒㄧㄣㄔㄣˊㄉㄞˋㄒㄧㄝˋㄉㄥˇㄍㄨㄥㄋㄥˊ
  2. ㄆㄧˊㄑㄧˋㄖㄣˊ˙ㄉㄜㄒㄧㄥˋㄑㄧㄥˊㄑㄧㄥˊㄒㄩˋㄖㄨˊ:「ㄊㄚ˙ㄉㄜㄆㄧˊㄑㄧˋㄏㄣˇㄉㄚˋ。」、「ㄌㄠˇㄅㄢˇㄓㄥˋㄗㄞˋㄈㄚㄆㄧˊㄑㄧˋ。」、「ㄇㄟˇ˙ㄍㄜㄖㄣˊㄉㄡㄧㄡˇㄗˋㄐㄧˇ˙ㄉㄜㄆㄧˊㄑ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內臟之一。橢圓形呈赤褐色,位於腹腔左上側,胃的賁門端的外側。具製造白血球、淋巴球及分解紅血球,其可貯藏鐵質,調節脂肪與蛋白質的新陳代謝等功能。
    【例】脾臟是體內最大的淋巴器官。 △脾臟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內臟之一。參見「脾臟」條。
2.參見「脾氣」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內臟之一。在左腹上方,負責製造白血球及淋巴球、分解紅血球、調節脂肪、蛋白質的新陳代謝等。
  2. [[名] ] 引申為胃口。
音讀: phî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ㄆㄧˊ

1. 人與高等動物內臟之一。

⑴ 現代醫學之脾為橢圓形呈赤褐色,位於腹腔左上側,胃之賁門端外側。具製造白血球、淋巴球及分解紅血球,貯藏鐵質、調節脂肪、蛋白質之新陳代謝等功能。又名「脾臟」。

⑵ 中醫之脾為五臟之一,與胃相為表裡,為一消化系統,主掌食物之消化、營養之吸收與運送。脾可將食物營養化生為氣、血及津液,調節、吸收、運行至各組織中。脾的運送功能失常,即易停聚而產生水腫、洩瀉之病症。《說文解字.肉部》:「脾,土藏也。」漢.劉熙《釋名.釋形體》:「脾,裨也。在胃下,裨助胃氣,主化穀也。」唐.李商隱〈韓碑〉詩:「公之斯文若元氣,先時已入人肝脾。」

2. 牛胃。《周禮.天官.醢人》:「饋食之豆,其實葵菹、蠃醢、脾析、蠯醢、蜃、蚳醢、豚拍、魚醢。」漢.鄭玄.注:「鄭司農云:『脾析,牛百葉也』。」

㈡ㄅㄧˋ

大腿。同「髀」。《集韻.上聲.紙韻》:「髀,《說文》:『股也。』或从足从肉。」

注音: ㈠ㄆㄧˊ ㈡ㄅ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脾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